编者按:
大学校史是大学传统的积淀、大学精神的承载、大学文化的映照,不仅是一种资源,更是一种文化。
校史文化研究是学校卓越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前阶段,学校组织力量收集整理校史文化中那些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串联成为一代又一代长大人的共同叙事,不仅传递出学校的价值观,更是汇集长大精神的历史印证。
我们开辟《时光书笺》专栏,将陆续刊发学校发展历史中的共同故事,旨在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角度,从学校建立、发展的时代背景出发,让师生员工充分认识学校发展过程,感受学校的历史底蕴,发挥校史的文化教育功能。
希望广大师生、校友积极参与校史故事的收集整理,讲述长大人共同的故事。
长江大学师范教育滥觞于抗日救亡的烽火岁月,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兴盛于改革开放年代和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80多年来,不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不论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长江大学的师范教育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用教育的武器掘起民众的力量”,不断探索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之路,用优异的办学成绩写下了浓墨重彩的育人篇章。
用教育的武器把民众的力量掘起:师范教育的发轫期(1936—1949年)
1936年12月,湖北第四区简易师范学校(原荆州师范学院前身,以下简称“简师”)创办于荆州城内大十字街,形式上是由国民党湖北第四区行政督查专员公署开办,但实际上为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的白区“抗大式”学校。当时的中国,正值一二•九运动爆发不久,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因此,简师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教育救国、驱除日寇、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血液中流淌着革命的红色基因,被誉为“鄂西的抗大”“湖北的陕公”。
简师成立之初,校长由第四区行政督查专员兼任,设教导主任代行校长职责。学生主要来自专区所属江陵、沔阳、荆门、潜江等九县,目的在培养小学教师。开学时,简师设有一年制师范科和四年制师范班各一班,师范科招初中毕业生,师范班招小学毕业生,教职员工10余人,学生近百人。后来,简师又增设了一年制的附中部,在校生最多时近400人。
田绥样1938年代任
湖北省第四区区立简易师范学校校长
1938年7月,中共党员田绥祥进入简师任教导主任,主管全校校务。同年8月,学校建立了第一个地下党支部,先后由张国栋、史林峰、张师哉、施宏诰任书记。简师受中共南方局、湘西党委和湘鄂边特委的直接领导。学校的教员大多数是参加过北平一二·九运动的清华和北大的学生,如田绥祥、傅君哲、李镇、施宏诰、张师哉等;部分是延安抗大毕业的,如张国栋、史林峰等。学校的学生,多是有志于抗日救国事业的20岁左右的热血青年。虽然当时环境恶劣,生活艰苦,但广大学生对献身于“教育救国”的热情都很高,他们在“革命的熔炉”里锻炼成长,先后有张裕华等80多名学生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有杨家英等100多位同学投身革命,成为抗日的骨干力量。简师成为我党在湘鄂西边区的抗日活动据点,在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输送革命骨干力量到敌后抗日根据地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9年湖北第四区区立简易师范学校女子师范科毕业在西斋灵鹫寺拍摄毕业合影
1938年10月,由于武汉会战告急,简师迁移到松滋的灵鹫寺,1939年8月再迁松滋庆贺寺。在庆贺寺期间,由教师张师哉作词,音乐教师胡正谊作曲的简师校歌诞生。从此,“这是巨弹,对准侵略者轰击,要使它绝迹、绝迹”的歌声响彻荆楚大地,成为激励简师师生抗日救亡、上阵杀敌的精神动力。
1942年,国民党反动派下令解散简师,另成立湖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简师被撤销后的两个班级(共55人)并入该校。9月,第四师范学校迁往公安县袁家楼子。同年秋季,招收插班生11人,普师新生93人,共设四个班级,学生共160人。1942年年底,陈敬业接替张金光任该校第二任校长。1943年,由于日寇渡江南犯,湖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迁至松滋刘家场;同年5月,又迁至建始县花果坪。
湖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学生练习册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3月,湖北省第四师范学校回迁江陵县城,设有8个班级,教职工37人,学生266人。1947年2月,湖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改名湖北省立江陵师范学校。
据相关资料统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先后有张国栋、潘元凯、来家齐、张裕华、胡良发、杨家英、李远咆、王业林共8名简师师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探索举办充满活力的新型师范学校:师范教育的曲折发展期(1949—1977年)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7年,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师范教育也经历了从举办中等师范学校到仓促上马师范本科学院,再回归到举办中等师范学校,又到举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多次转变。这一时期,师范教育在摸索中前进,虽然几经曲折,但改变了过去“死读书”的局面,显示出新型师范学校的活力。
1949年7月,荆州专员公署接管了江陵师范学校。同年9月,湖北省教育厅决定撤销郧阳师范学校,将郧阳师范学校的80多名学生和4名教师并入省立江陵师范学校。
1952年江陵师范学校毕业证书
新中国成立后,荆州专员公署十分重视江陵师范学校的改建工作,不断调整和加强了学校领导班子。1951年,委任知名人士庄开熙为校长,接着又任命接管干部何野为副校长。1953年,增派党员干部邹让为学校第一副校长。1957年春,江陵师范学校成立了党的总支委员会,由陈传文任总支书记。
1949年后的江陵师范学校,由于认真贯彻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教学秩序迅速转入了正轨。由于学校经常开展富有革命教育意义的文艺活动,学校师生的革命情操受到了陶冶,改变了过去“读死书”的局面,显示出新型师范学校的活力。学校在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用主要精力改革了文科的教学内容,迅速地端正了办学方向,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因此,曾多次受到上级党组织和政府的表彰。1951年,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江陵师范作为湖北省两个代表之一,副校长何野出席了这次会议。1958年10月,学校经省教育厅批准组建江汉师范学院(本科)。1961年改建为江汉师范专科学校,1962年7月,学校重新举办中等师范教育,更名为荆州师范学校。
从师范专科到师范本科的历史性跨越:师范教育的改革兴盛期(1977—2003年)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世纪之交,这一时期是学校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由于十年“文革”动荡,国家对人才,尤其是基础教育师资的需求变得极为迫切。1977年11月,学校以华中师范学院荆州分院的名义开始招收高等教育专科生。1978年4月,学校正式更名为荆州师范专科学校,开启了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之路,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系统的办学理念,不仅完成了从中师到高师的转变,而且实现了从高师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历史性跨越。
1980年,国家教委师范司领导来校视察,在同年召开的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上,印发了荆州师专的经验交流材料。1987年以来,荆州师范专科学校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基础教育的市场变化,围绕合格初中教师的规格要求,重点抓了师范教育思想的转变和优化师专生整体素质工作,这项被称为“师专生‘二加一’智能模式”的改革,经过近五年的实践,已收到明显成效,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得到国家教委和省教委主要领导同志的重视与肯定。
1991年,国家教委副主任朱开轩、邹时炎先后来校视察。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推动学校新一轮大发展,学校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办学水平提高较快。1993年6月,为适应“普九”需要,教育部同意建立荆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当时的全国师范院校中,荆州师专的教学、科研、师资、管理具有明显优势,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名列前茅,享有“北有烟师(烟台师专)南有荆师”的美誉,荆州师专也成为全国师专理事会理事长单位,1989年,荆州师专荣获全国“先进师专”的光荣称号。
学校召开全国师专教育研讨会
1992年,随着原荆州地区“普九”任务的完成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当时基础教育对师资提出的新要求,原来的“三级师范(中师、师专、师院)结构”逐步向“两级”提升,部分“普九”任务完成比较好、办学成绩好的师专具备了升格为师院的条件。这给荆师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广袤的江汉平原是一个有着1300多万人口,经济较为发达,教育、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从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讲,从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讲,理应有一所师范本科院校,作为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
1993年学校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先进教务处”荣誉称号
1993年底,荆州地区行政公署,先后两次向湖北省人民政府提出,将荆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荆州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荆州师范学院。1995年6月,原国家教委同意撤销荆州教育学院建制;同年8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荆州师专与荆州教育学院合并的通知;1996年,两校开始实质性合并。
1996年6月,荆州师专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召开,校长白崇礼在会上作了题为《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为创建新型的师范本科院校而奋斗》的报告。这次大会的一个巨大历史成就是制定了《荆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九五”发展规划》。这一规划明确提出把“上本科,奔小康”作为学校“九五”发展目标,并且提出了九大战略措施。
1998年是荆州师专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学校党委怀着申办师院“势在必行,志在必得”的决心,制定周密计划,努力工作,抢抓机遇,卓有成效地实现了“上本科,奔小康”的战略目标。
学校召开申办荆州师范学院论证会
1998年4月,学校赴京第一次汇报,向教育部、省政府申请申办荆州师范学院;8月,省政府召开申办荆州师范学院论证会;10月,教育部专家组莅临学校考察、评估;11月,教育部在长沙召开会议,高校设置委员会三届一次会议以高票通过申请。至此,申办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1999年3月,教育部下文同意组建荆州师范学院;5月,省政府下文同意组建荆州师范学院。
1999年,学校正式步入师范本科院校行列,实现了由专科升本科的历史跨越。至此,荆师人梦寐以求的夙愿得以实现,由此也拉开了荆师人第二次创业的序幕。
2000年11月18日荆州师范学院挂牌
2000年,新一届党委成立以后,深入调研,集思广益,分析国际国内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预测发展趋势,结合学院实际,提出了“认清形势、抢抓机遇、二次创业、合理定位、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工作思路,确立了“两年理顺,五年达标,八年建成特色鲜明、水平一流的多科性本科院校”的奋斗目标。
2003年4月,长江大学合并组建后,学校继续举办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英语、教育学、体育教育、学前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历史学、音乐学、美术学、舞蹈学等13个师范教育专业,这些专业分布在8个不同的学院,继续担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师资的神圣使命。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师范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先后获批湖北省教师教育共同体(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和“优师计划”,在全国高校教师教育创新大赛、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屡获大奖,大部分师范专业已通过或已接受教育部组织的师范专业认证,师范专业建设水平和师范毕业生质量不断提高,受到了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师范教育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必将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由李波根据《学校办学历史与办学理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主编朱汉卿)、《回忆简师——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北第四区简易师范学校》等史料编撰而成;顾问:李家宝、王家政、孟修祥、刘桂生)
(审核 刘逸 李波 文启华 编辑 李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