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长大要闻 >> 正文
长大要闻

【时光书笺】业广因功苦,拳拳志士心:长江大学医学教育历史脉络探寻

——专访原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院长刘治晏教授

发布时间:2024-10-24 作者: 浏览次数:

     

编者按:

大学校史是大学传统的积淀、大学精神的承载、大学文化的映照,不仅是一种资源,更是一种文化。

校史文化研究是学校卓越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前阶段,学校组织力量收集整理校史文化中那些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串联成为一代又一代长大人的共同叙事,不仅传递出学校的价值观,更是汇集长大精神的历史印证。

我们开辟《时光书笺》专栏,将陆续刊发学校发展历史中的共同故事,旨在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角度,从学校建立、发展的时代背景出发,让师生员工充分认识学校发展过程,感受学校的历史底蕴,发挥校史的文化教育功能。

希望广大师生、校友积极参与校史故事的收集整理,讲述长大人共同的故事。


□作者 万钰

【人物名片】

刘治晏,男,1947年5月生,中共党员,内科教授,主任医师;曾任原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院长、长江大学教学督导委员会主任、湖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巡视组组长;从事“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教学、科研工作四十余年,以高尚的医德与精湛的技术深受人们敬爱。

刘治晏教授

尚德勤谨躬耕杏林,仁术长新谱写华章——从1951年初创至今,长江大学医学教育已经走过了七十余载光辉历程。一代又一代师生勠力同心、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接续奋战在“兴医强国”的主战场,将青春与汗水奉献于这片热土,推动学校医学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学科发展、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结出累累硕果,并以昂扬向上的姿态赢得各界广泛赞誉。

回首过往,征途虽远,奋楫笃行终能至;展望未来,道阻且长,迎难而上再扬帆。当前,国家正迈入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阶段,长江大学也迎来加快推进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攻坚之年。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我们该如何从峥嵘岁月中汲取精神力量,从而在时代的浪潮之中固本开新、行稳致远、再创佳绩?对于这个问题,原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院长刘治晏教授有自己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专题组记者:当前,长江大学校史研究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讲好长大故事”成为了广大师生的热切关注。对此,您有何看法呢?

刘治晏:古语有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充分说明,历史的更迭蕴藏着不竭的力量,能够照亮一个民族前行的道路。“校史”指的是对一所学校由“初步创建”至“发展壮大”真实轨迹的记录,这既是办学特色的生动体现,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长江大学校史研究工作正充分发挥其“留史、资政、育人”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激励全校师生以饱满的精神面貌,为加快推进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贡献智慧。作为校史的关键组成部分,医学教育始终与“办学质量提升、区域医疗优化、国家战略实施”等方面紧密相连。通过梳理其历史脉络,将有助于我们总结科学经验、继承优良传统、凝聚奋斗合力,推动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助力学校各项事业再攀高峰。

专题组记者:长江大学医学教育至今已有七十余载的办学历史,其间经历了多次变迁,您认为可以将其划分为哪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刘治晏:蓦然回首,长江大学医学教育已经在风雨洗礼中走过了七十余载春秋。几代人筚路蓝缕、上下求索、团结奋斗,携手共度了那段艰苦而荣光的岁月,为学校医学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我认为,根据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实际,可以将长江大学医学教育大致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沙市卫生学校”时期、“江汉医学院”时期、“武汉医学院荆州分院”时期、“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时期、“长江大学医学部”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见证了学校医学教育事业的壮大。

专题组记者:您可否简要介绍一下,长江大学医学教育在五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办学背景分别是什么,基本概况与突出成效又如何?

刘治晏:回顾长江大学医学教育奋斗历程,虽几经变迁,但初心未泯,始终牢记“办学目标必须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宗旨,每一次转型都是在重要节点做出的调整,这种“顺势而为”的勇气和决心令无数师生为之动容。纵观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学校医学教育所呈现的亮点各不相同。下面,我将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概括。

1)“沙市卫生学校”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华大地满目疮痍,各个行业百废待兴。面对全国“缺医少药”的严峻局势,建立规范化的医学教育体系迫在眉睫。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沙市卫生学校”于1951年应运而生,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沙市开办的第一所中专学校。在初创的近10载岁月中,大批优秀知识分子满怀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从各大医学高校毕业后,义无反顾投身于祖国的医学教育事业。面对创办初期“资金短缺、设备简陋、人员不足”等重重困难,他们不畏艰辛、克难奋进、实干笃行,逐渐成长为不同学科的领军人物,所培养的学生也陆续成为江汉平原各医疗机构的第一批医务工作者。

沙市卫生学校学生证

2)“江汉医学院”时期:1958年,“教育大革命”在全国推行。在此背景下,学校获得了升格发展的契机,正式更名为“江汉医学院”,直属湖北省卫生厅领导;同年开办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实现了办学层次的历史性跨越。其后20载的发展历程中,师生们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奋斗,经受住了“三年特大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困难时期的考验,并相继在学科建设、医教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佳绩。1961年,学校改名“江汉医学专科学校(沙市)”;1970年,恢复为沙市卫生学校。

1959年学生参加水利建设活动留影

3)“武汉医学院荆州分院”时期: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党中央开始全面拨乱反正,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亟待振兴。1977年,经湖北省委批准,“武汉医学院荆州分院”正式成立,并于当年开始招生。自此,学校普通本科教育步入正轨,也获得了崭新的发展机遇。在这个阶段,湖北省委、荆州市委全力支持学校建设,从各地调入大量优秀专任教师与管理干部,迅速充实了师资队伍。由于经历过特殊时期的淬炼,师生们普遍具备“志存高远、刻苦钻研、勤于实践”的宝贵精神品质。他们或专心致力于课堂教学,或认真学习专业技能,还共同参与校舍修建与农场劳动,绘就了“师生同心”的美好画卷。这个时期培养的毕业生,最终成长为湖北省医疗卫生系统的中坚力量。

70年代的学校大门

4)“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时期:1984年,依托于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启,教育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学校改为“湖北省卫生干部学院”,一年后更名为“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为了提升综合实力,全体师生凝心聚力、开拓创新、辛勤耕耘,学校各方面进步显著——着力加强专业建设,办学层次、规模、质量稳步提升;持续改善教学条件,现代化基础设施相继配备;不断深化医教协同,学生实习与就业基地有序扩大……学校逐渐形成“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优良校风,并荣膺“全国成人高等教育优秀学校”。

校庆50周年

5)“长江大学医学部”时期: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迎来“结构优化”时期。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由4所院校合并组建长江大学。依托“省部共建”和“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的优势,学校医学教育事业驶入发展快车道,相继在专业建设、科学研究、教学竞赛、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诸多领域取得瞩目成绩。例如,临床医学学科、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老师们先后在湖北省“青教赛”和“教创赛”中斩获6个一等奖;医学部获湖北省科技援藏1976万元医卫项目。荣誉之多,不胜枚举,这些都将激励后人在医学教育天地不懈奋进。

专题组记者:根据您的深情回忆,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师生的坚守与传承,才筑牢了长江大学医学教育事业最坚实的根基。您认为他们身上闪耀的精神品质是什么,可否与我们分享一些感人的故事?

刘治晏:七十余载春华秋实,长江大学医学教育涌现出了大批优秀教师与杰出校友,更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我认为,师生们具备的优秀特质有:第一,胸怀“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远大理想;第二,坚守“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信念;第三,永葆“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刻苦练就临床本领、不断提升综合素养”的钻研精神。接下来,我将在岁月的长河中漫溯,采撷朵朵真挚感人的浪花,与大家略作分享。

1)“初创”时期:回顾办学之初,新中国刚刚在硝烟炮火中诞生,满目疮痍,百废待兴。面对“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艰难局势,1951年,学校医学教育事业在各界的期待中起步,有一位重要人物为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那便是原沙市卫生学校首任校长李星阶先生。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书写了“医学报国”的动人篇章。孩童时期,目睹时局动荡、战争频发、民生凋敝,他深感痛心,于是立志行医济世,辗转多地求学。学成以后,他于1930年创办私立“康生医院”并担任院长,成为了沙市地区第一位中国西医师;其后数十载,他呕心沥血致力于救治病患,光辉的事迹为世人称颂。中年阶段,恰逢新中国诞生,为了向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他捐出自己的一间简易平房作为教室,支援原沙市卫生学校的筹建,随后又担任了首任校长,为祖国的医疗人才培养沥尽心血。弥留之际,他留下嘱托,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用于学校开展解剖学标本教学。

作为长江大学医学教育事业的奠基者,李星阶先生的高尚情操与博大胸怀,令无数师生为之动容,其伟大的事迹至今仍在流传。这种崇高的“大医精神”必将代代相承,激励后人在新征程中接续奋斗。

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在办学初期,由于学校的党政领导多为老红军和解放军南下干部,他们从革命年代浴血奋战而来,也将这股“讲忠诚、敢担当、能奉献”的精神深深融入学校医学教育事业发展。令我印象深刻的先辈们有许多,比如余长发、霍学民、赵岩,他们在原沙市卫生学校任职后,始终坚持军人本色,勤勉务实、不计名利、潜心治学,矢志为新中国培养可堪大任的医学人才。还有民主人士王铭鼎先生,他远离家乡上海,支援沙市医疗卫生事业,深耕外科领域多年,是荆州地区第一位做阑尾炎手术的医生。

李星阶先生青年照(右一)

2)“壮大”时期:踏平坎坷成大道,历经沧桑便是春——这是对上个世纪60至70年代学校医学教育事业最真实的写照。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老师们被下放至“五七干校”,虽然每日须完成繁重的农活,但始终不曾放弃对知识的渴求,许多人挑灯夜读,加强专业学习。劳动之外,老师们仍不忘医者初心,时常奔走于各家各户为当地农民治疗疾病。

1969年,由于国际局势紧张,为了增强国防实力,国家开始实施“三线建设”。老师们纷纷响应国家号召,赶至当阳市支援焦枝铁路建设,毅然投入到了热火朝天的工作中。大家不畏艰苦,经常背着沉甸甸的药箱,穿梭于各处工地,为贫苦的民工治病疗伤,以实际行动赢得了赞誉。

我还想重点谈一谈于1977至1979年考入武汉医学院荆州分院的“新三届”大学生,他们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代人。因为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动荡,同学们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普遍具有“孜孜不倦的求知欲、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迎难而上的进取心”。彼时,学校的基础设施还非常落后,为了改善整体环境,师生们共同携手,建设教室、图书馆、宿舍等。大家一起劳动,抬水泥、搬沙包、运木料。虽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却是感人至深的风景。后来,这批学子都在医学界颇有建树,成为了祖国的栋梁之才。

60年代大礼堂

3)“转型”时期:本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开始了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学校也在四十余载光阴流转中,完成了华丽的蜕变,实现了医学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期间亦有许多感人的故事。

譬如,在“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时期,师生们发扬实干精神,致力于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建设现代化教学设施。我还清楚地记得,在那个炙热如火的夏天,学校紧锣密鼓地开展解剖实验室搬迁工作,要将人体解剖学标本从旧址移至新居。四十多度的高温天气里,福尔马林散发出刺鼻的气息,熏得师生们睁不开眼睛,但没有一个人抱怨工作的艰辛,而是相互鼓励着。大家使用笨重的起吊工具,将堆叠的标本一具具捞起,再用板车搬运。即使路途颠簸,偶有标本滚落,也不见大家抱怨气馁,而是停下脚步再次搬起,继续众志成城地前行。至今,我都为自己是其中一员而骄傲,更为这种吃苦奉献的精神深深折服。

当然,关于学校医学教育的动人故事还有很多。七十余载悠悠岁月,一大批优秀领导干部和专任教师,为了崇高理想倾尽心血。他们或遍寻名师,充实师资队伍;或潜心治学,提升授课质量;或专注科研,推动技术革新;或思考管理,增进服务水平……

湖北省“1555”工程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此话颇具深意,道出了优秀教师对于高等院校的重要性。一所实力与特色并存的高等学府,必须拥有一批以学术立身、视育人为乐、向理想笃行的“大师”。长江大学医学教育在七十余载的发展历程中,对“人才引进与培养”的重视始终如一。在“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时期,时任学校领导求贤若渴,远赴新疆聘请德高望重的彭先导教授,希望其能够为学校预防医学的教学与科研注入强大发展动力;学校领导还曾数次奔赴沙洋农场,拜访擅长药理学研究与教学的袁肇金教授,只为请其“出山”,助力学校医学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这种“广纳贤才”的执着精神,即使放在今天,也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2017年孟夏,我收到了一封特别的感谢信。这是一位在1997年入学的鲁姓同学,现任深圳市某三甲医院耳鼻喉科主任。毕业20年以后,他通过真挚的文字抒发了对自己在青年时期获得学校帮扶与教育的深深感念之情。他回忆道,自己是在福利院长大的孤儿,刚入学时经济窘迫,如果没有老师们的倾力相助与悉心培养,对待他如同亲生子女般呵护培养,自己根本无法顺利完成学业,更不可能取得后来的成就。读完信的那一刻,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的自豪感与幸福感油然而生。

退休后,我仍然心系学校发展,积极发挥余热参与到各种活动中,能够经常听到同事或后辈们谈及医学教育取得的最新成就,以及背后所凝聚的价值追求。看到师生们在“求实、进取、创业、报国”的长大精神和“尚德勤谨,仁术长新”院训的指引下,主动应变,干在实处,为祖国医学教育事业发展和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感到非常欣慰。

专题组记者:纵观长江大学医学教育的发展历程,您认为能够凝练的“大学精神”是什么?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何作用?

刘治晏:“大学精神”是指高等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被广大师生共同认可和推崇的一种群体意识与文明成果,不仅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精髓所在,更是激励个体成长、促进教育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我认为,长江大学医学教育在七十余载的峥嵘岁月中,积淀的人文底蕴非常丰厚,但总体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第一,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态度”。

第二,克难而进、玉汝于成的“进取品质”。

第三,开拓创新、勤耕不辍的“创业精神”。

第四,甘于奉献、服务人民的“报国情怀”。

站在岁月的彼岸回望,七十余载漫漫征程,无论是在“教书育人”的神圣领域,还是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长江大学医学人始终为这种崇高的“大学精神”所激励,无怨无悔地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矢志为“学校事业发展”与“医疗质量提升”奋斗终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未来,长江大学奋力冲刺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医学教育事业也必将迎来新的挑战与机遇。学校全体师生只有秉承宝贵的“大学精神”,才能够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有本领、有情怀、有担当”的医疗事业接班人,在各个岗位发光发热,守护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衷心祝福长江大学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再创辉煌!

(审核 黄群俊 刘逸 文启华 编辑 李胜杰)

新闻排行榜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