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长大要闻 >> 正文
长大要闻

【冲锋一线】石油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忠慧:凝心聚力谋发展 踔厉奋进创一流

发布时间:2024-10-15 作者: 浏览次数:

     

编者按:

为营造冲击世界一流学科、加快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浓厚氛围,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促进交流互鉴,特在学校校园网、校报等媒体开辟【冲锋一线】专栏,刊登各职能部门、各学院在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典型事例,内容包括思考、做法、成效等,展示方式为访谈、通讯、评论等。欢迎大家踊跃约稿、投稿。联系人:刘老师 联系电话:0716-8060590

本期我们走进石油工程学院,对话常务副院长李忠慧。

图为石油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忠慧。李莹

记者:石油工程学院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好成绩,学院在一流学科建设上有什么基础或优势?

李忠慧:石油工程学院立足自身定位,将现阶段重点工作与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相结合,将自身发展融入学校整体发展中,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实现突破。

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毕业生得到社会积极评价和认可。国家管网集团原总经理刘中云,中国中化集团董事长李凡荣,中国石油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潘登,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李雪岗,中国石油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王灿等;全国劳动模范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中、李晓明等;新锐股份董事长、党委书记吴何洪,武汉呵尔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大龙等,他们是石油工程学院众多杰出校友的代表。近年来,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培养了近2万名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毕业生,他们奋战在石油工业一线、奉献在国家能源安全的主战场。

坚持“以本为本”,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学生考研录取率达45%以上,就业率达到95%。近年来,学生获“挑战杯”、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全国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等高水平大学生竞赛二等奖及以上奖项31项。在湖北省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碳埋深处-中国二氧化碳封存卡脖子技术攻坚者》项目从来自全省121所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的1717个项目中脱颖而出,首次斩获金奖。同时,学院学生还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湖北省复赛中斩获省级金奖,成为学校推荐参加国赛的3支队伍之一。

厚植人才培养土壤,师资建设卓有成效。学院现有教授、副教授91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人员占比92%。学科聘请战略科学家(院士)、首席科学家(院士)各1人,拥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1人,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青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青年学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湖北省重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

持续提高核心竞争力重大影响力,科研成果丰硕。学院现有低碳催化与二氧化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筹)、油气钻完井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稠(重)油开采研发中心、长江大学-江汉石油管理局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4个国家级平台;油气钻采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11个省级平台。近年来,学院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2项。研究成果为渤海湾深层大型凝析气田发现、南海深水高温高压钻完井、新疆特大型非常规砾岩油田勘探开发做出了突出贡献。

多措并举,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依托省部共建非常规油气协同创新中心、长江大学西部研究院、长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学院先后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下属的10余家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和技术转化协议。相关技术有力支撑了焦石坝页岩气国家示范区、鄂西页岩气示范区的构建和新疆玛湖致密油、中海油深水油气田的规模化开发,并在国内外20多个油气田得到大规模应用,产生经济效益近百亿元。

记者:学校提出一流学科突破行动,对于学院来说,面临哪些新的挑战?存在哪些难点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学院将在哪些方面寻求突破或着重发力?预计成效?

李忠慧:当前,全校上下团结一心、砥砺奋进,锚定目标加油干、奋力冲锋创一流。这给学院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主要是在标志性研发项目、标志性实验平台、标志性成果及国家级团队、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等方面,还要突破藩篱、提档升级。此外,学院还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加强学科建设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

要解决这些问题,学院将坚决贯彻校党委决策部署,以“更加开放、更加融合、更加积极、更加高效”的理念和行动,聚焦核心任务紧抓不懈,紧盯重点工作不放,持续推进“大平台”建设、“大人才”引育,在“大项目”上取得新进展,力争获得“大成果”。

在实验平台建设上,学院将以低碳催化与二氧化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筹)建设为契机,以服务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流学科建设为目标,根据学科重点研究方向,引进一批有利于加快科研创新、促进学科交叉的大型先进设备,布局数个学科前沿方向,打造开放共享、精细化管理的高端实验平台。

在师资队伍引育与一流学科团队建设上,学院将紧抓学校引进高端人才的机遇,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高水平研究能力的学者,在学院原有科研团队基础上打造跨学科攻关团队,力争国家级人才及省部级人才在原有基础上显著增加,在站博士后及联合培养博士后达到双位数。建立良好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并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下”“干得好”。

在大项目培育方面努力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重大重点项目、杰青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的突破。

在大成果申报,联合油田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实现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新突破,获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2至3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至6项。

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面,学院还将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验操作、现场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加快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尤其在学生学科竞赛方面,学院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设科技讲座、创新论坛、竞赛指导等针对性强的培训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技能大赛、SPE(石油工程师协会)论文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国内外知名竞赛,力争在A、B类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50项以上。

在社会服务方面,紧跟国家油气发展战略需求,服务国内外油气产业。抓住鄂西地区页岩气开发机遇,积极参与鄂西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综合示范区建设,加快实现页岩气勘探开发规模化,未来3年横向科研经费到账及成果转化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倍增。

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拓展与国际知名石油院校、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新增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单位3至5家;学生出国比例达到3%~5%。

诸如此类,需要一套政策组合拳,更需要学院全体师生共同努力。

记者:在实施“六大行动”、实现“六个倍增”方面,接下来学院有哪些思路?

李忠慧:在实施“六大行动”方面,学科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跟国家油气发展战略需求,服务国家能源安全,助力国家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更好地推动湖北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低碳催化与二氧化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筹)” “油气钻完井技术国家工程中心”“油气钻采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抓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学科发展方向、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科文化建设等,推动学科建设实现质的飞跃。全院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下一阶段发展思路和举措;要抓住机遇,突出学科发展优势特色,坚持守正创新,加快一流学科建设;要不断提升学院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建立健全学科建设保障机制。

在实现“六个倍增”方面,学院立足石油高校基本特点,积极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石油公司沟通交流。一方面,认真调研、了解油田在生产上遇到的问题和需求,熟知科研立项渠道及要求;另一方面,就当前热点及国家规划方向开展技术交流,充分利用各油田研究院的重大科研平台,在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共同申报重大科技成果等方面与各油田研究院密切合作,形成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以项目合作为纽带、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新型合作模式。

加强团队建设,在一流学科建设的五大团队基础上,打造“5+n”一流学科团队,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研团队建设为基础,以专业建设为载体,以提高科研水平和育人质量为核心,凝炼学院优势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和研究特色,明确巩固发展优势研究方向、优先支持创新前景的研究领域,完善学科体系建设,重点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学院坚持“基础研究上水平,应用研究出效益”的科研工作方针,为教师开展科研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是制定各种奖励制度,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科研人员名利双收”。二是聚焦国家在能源方面的卡脖子问题,以国家级平台为基础,联合三大石油公司优势力量,组织好重大项目工作专班,做好承接重大专项准备,同时做好各类基础性、前瞻性、攻关性、应用性项目立项工作,提升研发能力,拓展科研空间。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所、院士团队等产学研用合作,构建“高校基础研究—研究院技术攻关—油气田企业推广应用”和“油气田企业现场需求-研究院合力攻关—高校理论支持”双向接力链条,共同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记者:作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发展平台,近年来,石油工程学院学生学科竞赛成果丰硕,请您谈一下学院在人才培养上的思路和经验做法?

李忠慧:学院积极推动“课赛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挑战杯”等各类学科竞赛,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解决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学院还积极构建“2345”计划,建立健全奖励机制,举办经验分享会、学术交流会等活动,鼓励学生分享和交流竞赛成果,逐步形成“一套系统化的竞赛培训体系、一支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团队、一种鼓励参与和庆祝成功的石油竞赛文化、一支实力强劲精诚合作的学生团队”的竞赛理念,营造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良好氛围。

此外,学院还鼓励教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行业动态融入课堂教学,活用各类资源把课讲深、讲透、讲活,把立德树人要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上述系列举措,学院深入贯彻“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结合专业特色,充分挖掘石油精神、石油文化育人资源,通过夯实第一课堂,活跃第二课堂,拓展第三课堂,精心构建课程思政、文化教育、社会实践、专业竞赛“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记者:人才引进与培育是高校教科研质量提升的基础,在人才引进与培育上,学院有哪些有益的探索或经验?

李忠慧:一是开放包容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将优秀个人引进与团队引进相结合,加强人才引进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打造跨学科合作团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二是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办公环境。优化科研环境,完善激励机制,提供优越的科研条件,包括资金支持、实验设施等,以确保新引进人才和团队科研活动顺利开展。比如,学院近期着力打造开放共享的实验室,积极发挥低碳催化与二氧化碳利用重点实验室共建单位的优势,力争在今年建成数个代表学科前沿方向、开放共享、精细化管理的高端实验平台。

三是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学院十分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积极出台基金申报支持政策等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基金项目,建立健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四是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通过主办或者承办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邀请行业专家来校讲座,为青年教师开展学术研究提供条件。比如,去年年底到今年,学院先后举办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长江大学分论坛)、外国学者讲座等活动,并积极邀请塔尔萨大学副校长Vivian Wang等学者来校访问交流,有力提升了学校的学术影响力和美誉度。

记者:作为学校的龙头学科,如何带动引领学校其他相关学科的长足发展?

李忠慧:学院善用“揭榜挂帅”形式,通过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合作,吸引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参与科学研究,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产生新的研究方向和创新点;通过共享科研平台和相关资源,全面提升承担关键领域重大攻关项目能力;通过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合作解决跨学科的科研问题;通过人才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研究及创新能力。同时,学院积极参与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和决策,为学校的整体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战略建议。

记者:一流学科突破行动对学校未来发展有怎样的影响或深远意义?

李忠慧:一流学科突破行动对学校未来的发展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深远意义。

一是提升学校整体实力。一流学科的建设将大幅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和科研水平,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教育质量,助力学校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

二是增强学校国际竞争力。通过一流学科的建设,增强学校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是提升学校服务国家战略能力。一流学科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能源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

记者:围绕一流学科突破行动,您还有哪些想法或建议?

李忠慧:打破学院、学科壁垒,积极推进石油工程学院与相关学院共建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流学科,打造学科共同体,促进共同发展。

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制度。对入选省级以上人才计划的新引进人才,落实一次性资金资助、子女教育、医疗、住房、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政策。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引进优秀博士(后)、高层次人才,不受引进指标限制,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组建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团队,牵头或参与申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有组织地申报石油行业重大科研项目,开展能源战略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充分发挥一流学科在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中的智库作用。

积极争取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大型企业支持,获取定向科研经费,联合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主动参与鄂西页岩气开发研究项目,服务湖北省能源战略,争取湖北省定向发展资金。

借智借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共建一流学科。落实对口支持机制,重点争取对口高校在高端人才(院士、杰青、长江学者等)和重大科研平台方面的支持。

建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团队、教师目标与绩效考核机制,将团队考核结果与学科带头人、团队骨干成员的绩效直接挂钩,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记者 杨云锋 审核 刘长华 管锋 编辑 李胜杰)

新闻排行榜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