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长大要闻 >> 正文
长大要闻

【冲锋一线】经济与管理学院陈承:超前谋划聚共识 主动融合促发展

发布时间:2024-09-23 作者: 浏览次数:

     

编者按:

为营造冲击世界一流学科、加快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浓厚氛围,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促进交流互鉴,特在学校校园网、校报等媒体开辟【冲锋一线】专栏,刊登各职能部门、各学院在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典型事例,内容包括思考、做法、成效等,展示方式为访谈、通讯、评论等。欢迎大家踊跃约稿、投稿。联系人:刘老师 联系电话:0716-8060590

本期我们走进经济与管理学院,对话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陈承。

记者:围绕学校提出的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学校高质量发展目标,经济与管理学院在此过程中将担任何种角色?如何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陈承:为实现学校特色高水平大学这一宏伟蓝图和高质量发展的奋斗目标,校党委和行政号召“全校一盘棋”。经济与管理学院要在这盘棋中找准定位、发挥作用、做出贡献。为了做强特色、发扬优势,经管学院将牢牢把握两个角色定位,一是做超前谋划的笃行者,二是做主动融合的开拓者。

超前谋划,凝聚共识,让特色更特。一是超前布局学科方向,学院现有3个一级学科,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将重点聚焦粮食安全和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应用经济学学科主要聚焦能源经济与金融、长江流域生态经济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工商管理学科主要聚焦能源安全与低碳管理、石油企业高质量发展。二是超前搭建科研平台,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问题,结合学院优势学科方向,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搭建1-2个跨学科的科研平台,并力争在三年内新增1个省级重点平台。三是超前激发人才活力,围绕学科方向引进人才,依托科研平台培育人才,发挥团队优势成就人才。通过三个超前谋划,学院力争在学科发展上凝聚共识、不断聚焦、精准发力,并力争在博士点申报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主动融合,促进发展,让优势更优。一是主动实施跨学科交叉融合,在加速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中,围绕“技术-经济-管理-政策”这一逻辑主线,与学校一流学科团队交叉融合,成立跨学科项目团队,在学科交叉领域实现大项目和大成果的突破,同时利用交叉学科优势,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硕士专业,建设具有交叉学科知识体系支撑和紧密对接产业人才需求的本科微专业。二是主动实施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推进校地企一体联动,积极探索产学研融合新模式,围绕产业关键技术和前沿共性问题,开展协同攻关,在技术经济评价与安全风险防控的“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与市场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发挥经管学院学科专业优势,为推动学校融入国家战略、融入地方发展、融入产业创新做出经管贡献。

记者:围绕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学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有哪些特色做法?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陈承:学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想了一些办法,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

在学科建设方面,一是强化党建引领,严格落实党委主体责任,为学科建设保驾护航;二是凝练学科方向,服务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围绕学校“冲击世界一流学科、加快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目标,学院三个一级学科重新凝练了学科方向,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三是理顺组织机制,建立“一把手”领导责任制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统筹协调学科与平台关系,以学科建设夯实平台基础,以平台建设支撑学科发展;四是压实目标责任,针对上一轮学科评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学院邀请校外知名专家开展了多轮学科自查自评,重新凝练学科方向和特色,形成改进提升的具体目标,对任务进行分解,压实责任,督促落实。

在科学研究方面,一是有组织地推进聚焦学科方向的研究,结合学科发展定位,确定科研“大方向”,组建团队,形成“合力”,在“大方向”下鼓励自由探索、鼓励交叉融合;二是有组织地推进聚焦区域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政府委托或学院内部平台支持的方式,组织跨学科领域的教师开展针对区域或全产业链的调查研究,不仅有助于立足现实问题凝练科研选题,而且还可形成简报或咨询报告等智库成果;三是加大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学院在科研激励政策上坚持高层次、高影响力和团队合作导向,激励效应逐步显现。

在社会服务方面,一是有组织地对接政府部门和头部企业,主动推介学院学科优势、团队专长和社会服务特长,深入了解实践需求,建立横向项目集中对接、公开招标、过程控制、评价反馈的全链条组织化程序;二是有组织地开展学历教育和培训工作,重点面向石油行业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凝练培养特色,树立品牌形象,不断提升继续教育和培训质量。

通过以上举措,学院学科建设方向目标更加明确,职责定位更加合理,学科队伍更加精练高效、更加积极主动。在科研方面,学院近三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43项,科研到账经费达到1434万元,6项成果获省领导批示,获湖北省人文社科成果奖4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50余篇。在人才培养方面,19名学生在挑战杯和互联网+大赛中获国家级或省级奖项,其中有1人获互联网+全国总决赛金奖。在教学方面,近三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5门;获批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记者:为更好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学院在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困难或困惑?存在哪些不足?又有怎样的应对措施?预计取得怎样的成效?

陈承:学院在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院不同学科方向人才引进的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高层次人才引育困难,同时近年学院退休教师数量逐年增长,其中高级职称教师比重相对较大,师资队伍提质增量迫在眉睫;二是高水平、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偏少,国家级重点或重大项目尚未取得突破,科研创新能力亟待提升;三是与国外知名大学的学术交流较少且深度不够,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推进乏力,国际留学生的培养质量不高,国际教育管理较为粗放。

针对以上困难和不足,学院下一步拟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结合不同学科人才结构,实施差异化的人才引进策略,出台支持力度更大的人才引进与培育计划实施办法,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并激活现有人才投身学院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进一步增强科研的组织化水平,超前谋划、重点扶持,选拔一批具有冲击大项目和大成果的学术骨干,重点培育,力争1-2年在高水平论文、省部级奖励、国家级重点或重大项目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加强与国外知名大学的实质性合作,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研合作,积极承办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增强对优质留学生的吸引力。

记者:围绕学校高质量发展,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有哪些?

陈承: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总体安排和部署下,结合学院实际,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加快推进与校内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工作,积极参与学校一流学科突破行动,在“5+N”一流学科团队工作方案实施中,结合经管学科团队特长,组建1-2个加速一流学科建设的揭榜挂帅和支持服务项目团队。

二是加快推进跨学科研究平台的筹划与申报工作,在原长江大学石油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基础上,借助与石油工程学院开展学科交叉融合的契机,全面推进能源新质生产力研究平台组建相关工作。

三是加大优秀人才引育工作力度,结合学院学科布局与规划,制定优秀人才引进工作计划,尽快出台学院优秀人才引进和培育实施办法。

四是加大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借助与荆州市国资委开展战略合作的契机,建立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运行机制,大力推进与国资国企在科技协同攻关、实习基地建设、合作办学与毕业生就业、企业培训与员工进修等领域的深层次合作,不断总结,形成可复制和推广的合作模式。

记者:围绕学科高质量发展,您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陈承:当前,如何将“更加开放、更加融合、更加积极、更加高效”的理念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来,如何将工作重心和工作目标聚焦到六大行动和六个倍增的关键要务上来,是决定学科高质量发展成败的关键。先进的理念要转化为行动,首先要内化为行为主体的自觉意识,建议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应结合本职工作,开展深化“四个更加”理念与学科高质量发展关系的大讨论,并将“四个更加”理念有机融入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各个行动和各项改革措施之中;其次,交叉融合是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一域突破、全域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建议学校组织校内外高水平专家开展广泛研讨,尽快形成我校聚焦一流学科建设的交叉融合领域指导框架,以引导全校各学科在方向上凝聚共识、在资源上优化配置、在行动上精准发力;最后,为了调动各学院和专任教师广泛开展交叉融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议学校在组织设计、目标考核、经费划拨、收入分配、人事管理、职称评审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鼓励和支持学科交叉融合。

(记者 李胜杰 审核 刘长华 编辑 杨云锋)

新闻排行榜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