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营造冲击世界一流学科、加快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浓厚氛围,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促进交流互鉴,特在学校校园网、校报等媒体开辟【冲锋一线】专栏,刊登各职能部门、各学院在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典型事例,内容包括思考、做法、成效等,展示方式为访谈、通讯、评论等。欢迎大家踊跃约稿、投稿。联系人:刘老师 联系电话:0716-8060590
本期我们走进校团委,对话团委书记毛德波。
记者:青年工作在学校“双一流”建设中如何定位?我校共青团工作有哪些思路?
毛德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高校是青年人才集聚的高地,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既是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实践者,又是学校“大思政”建设的推动者。我们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勇于担当、冲锋在前,以新视野谋划新思路,以新举措推动新发展,助力谱写学校“双一流”建设新篇章。
长大共青团在学校党委和上级团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守正创新、砥砺奋进,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学校工作大局,聚焦“三大职责”,提升共青团工作的高度精准度贡献度;深化“三大改革”,提升共青团工作的活力组织力战斗力;强化“三大本领”,提升共青团工作的专业性实效性融合性,着力打造政治坚定、工作突出、特色鲜明、作风务实的服务型团组织,团结带领广大青年贡献青春力量。
记者:青年工作是全党的战略性工作,共青团在青年思想引领层面有哪些举措和成效?
毛德波:锚定目标加油干,奋力冲锋创一流。去年以来,长大共青团以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为牵引,强化思政引领,构建分类体系,面向1299个支部、4万余名青年,扎实开展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依托青年宣讲团,组织“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宣讲500余场,覆盖团员38000余人次;青马学员走进团支部,开展理论宣讲227场,覆盖13000余人次。今年下半年,我们将组织青年宣讲团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让长大4万余名青年系统接受党的创新理论集中教育和思想洗礼。
分类分级一体推进是共青团思想引领的工作机制。共青团依托重要时间节点,通过开展五四表彰、雷锋精神座谈会,组织青年师生前往重庆、红安、信阳等地追寻红色记忆,赴烈士陵园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举行团十九大精神宣讲会等,不断增强思想引领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同时,聚焦思政育人主责主业落实落细,扎实开展“长大青年说”-“百生讲坛”活动,发挥青马工程、女大学生职业成长训练营思想引领功能,以团小组激励会、“话剧团课”、五四青年节交流会、“三下乡”“返家乡”实践报告会等形式,分层分级、多措并举,不断增强思想引领的专业性、实效性、融合性。在2023年度“百生讲坛”省级优秀主讲人评选中,传媒学院王韶杰荣获“金牌主讲人”荣誉称号。
记者:校园是学生活动的主要阵地,共青团在繁荣校园文化活动方面有哪些亮点?
毛德波:掌握青年动态,研究青年规律。去年3月,学校成立青年发展研究中心,开展30余次工作调研,编写完成4本书;围绕新时代美育工作要求,成立大学生艺术美育中心,连续开办两届“长江美育文化节”,举行美育大讲堂及中华名家讲座90余场,24000余名青年学子参与。实施高雅校园文化“走出去、引进来”,邀请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走进长江大学,并与湖北省文化活动策划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新时期青年工作特点,按照贴近青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要求,让学生活动进宿舍区、进活动区、进驿站区。打造品牌凝聚青年,设立青年广场,举办荆州市高校联盟音乐会,在宿舍区举行非遗汉服展,在驿站区开展社团风采展、社团精品节目展演活动,85个学生社团焕发出无限青春活力,SEP街舞社荣获全省首届大专院校街舞大赛一等奖,帮扶困境儿童志愿者协会获评全国高校“活力社团”荣誉称号。同时,长江春潮艺术体育节、“清晓杯”辩论赛、“一·二九”诗歌朗诵大赛等活动异彩纷呈,主题性、高雅性、多样性已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特质。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长大精神”为内核,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辐射力和引领力的校园文化品牌。
记者:结合新时代发展需要,在探索常态化社会实践工作路径上,您能介绍下共青团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相关情况吗?
毛德波:长大青年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受教育、扩视野、长才干。在2024年“三下乡”“返家乡”实践中,校团委坚守阵地抓基层,共组建校、院两级社会实践团队200余支,动员1万余名青年学子奔赴乡村、社区,引导学生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涵养“自找苦吃”的精气神。仅在去年,就获国家级荣誉8项、省级荣誉15项,实践育人成果丰硕。其中,共青团中央表彰7项,获奖数量创历史新高。
青春长大,志愿先行。今年以来,校团委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100余场,选派28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组织5000余名学子深入社区开展实践,3500余名青年学子服务创文创卫行动,600余名志愿者服务荆州国际马拉松、首届楚文化节等活动,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也让劳动教育在志愿服务中落地生根。在学校合并组建20周年暨高水平大学建设主题活动中,校团委组织416名志愿者,承担了包括校史展览馆开馆仪式、高水平大学建设主题大会在内的12项具体工作和21个板块具体内容,同时组织校内社团营造氛围,赢得了广大校友的普遍赞誉,展现了共青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担当,因成绩突出,获学校“长大20年”系列活动“专项贡献奖”。此外,我校阳光号列车志愿者协会成功入选2023年度湖北省“本禹志愿服务队”,马克思主义学院报送的《信 荆楚——红色书信公益创新之旅》荣获第七届湖北省青年志愿公益项目大赛金奖,另获铜奖3项,创造了我校在该赛事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今年6月,校团委深入践行“四个更加”的理念和行动,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等领域加强与地方共青团精准深度合作,与荆州市11个县市区(功能区)签署校地共青团合作协议,细化合作清单234项;选派17名博士、4名硕士作为荆州市首批“青年实干家”,奔赴基层一线开展服务工作,让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涵养家国情怀。
记者:“挑战杯”竞赛一直是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共青团围绕科创竞赛做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有何突破?
毛德波:加强创新创业,建立协同机制。校团委提前启动2024年“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训练营,谋划部署2025年“挑战杯”重点孵化项目申报工作;以学部为单位组建“青创团”;选配1名青年人才兼职团委副书记;开展冬令营、双创沙龙等活动;深挖潜力和资源,深入开展校内竞赛工作调研。同时,校团委先后前往北京科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学习科创经验,邀请校外专家对参赛作品进行打磨指导,旨在提升学术科技作品质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校园科技创新氛围。
锚定核心指标,找准共青团在服务科技创新中的定位。2023年,我校在“挑战杯”系列赛事中再次斩获特等奖,在获奖总数上,取得历史性突破。在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奖再添4项,《棉田棉秆残膜联合收获机—拔杆伏“魔”助棉白》项目获得全国银奖,为十多年来的最好成绩。2023年5月,在湖北省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银行”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摘得15个奖项。同年10月,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夺得8项国奖,《“信•荆楚”——湖北籍共产党员英雄模范百封书信整理研究》项目一举斩获红色专项活动特等奖,实现了我校在该赛道的历史性突破。临赛即备战,寒来暑往;从清晨到凌晨,分秒必争。我们始终将“挑战”扛在肩上!因成绩突出,校团委获学校2023年目标管理考核“年度进步奖”。今年以来,我校在湖北省第十三届“挑战杯”竞赛中共获奖17项。其中,金奖2项,石油工程学院首次在该赛事中取得金奖突破。
在取得系列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挑战杯方面还存在着冲击高水平奖项优势不足、科创氛围还不浓厚、以赛促学促教体制机制还不健全等问题。我们将紧紧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核心指标要求,坚持自下而上探索竞争和自上而下专项培育相结合,坚持以“创新驱动创业”为核心,建设好“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理论培训、体验训练、实践孵化、服务支撑“四位一体”的双创育人体系,在体制机制、高水平奖项突破等方面奋力再上新台阶。
记者:青年典型选树有何成效?青年骨干培养有哪些创新与突破?
毛德波:我们按照提前进入选树视野、积极搭建成长平台、分类指导个性培养的工作思路选树青年典型。去年以来,校团委积极搭建“选-树-育”典型选树体系,启动“长大群星”典型选树培育计划,成功塑造各类青年师生典型,5个集体、5名个人受到国家级表彰,23人受到市级表彰,2100余人获得校级表彰。何情、孙泳2名同学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郑建龙获评湖北省“大学生自强之星”;青年教师盛广龙荣获“湖北向上向善好青年”、荆州市“十大杰出青年”。校团委获评荆州市“两红两优”荣誉4项,选派4名博士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同时,积极开展五四评优工作,表彰一批共青团先进个人和集体,激发基层团组织活力;持续开展“万人创百星”评选活动,每年选树80余名“长大之星”,选派“十佳之星”赴海外游学,进一步营造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良好氛围。
“听党话,跟党走”,共青团充分发挥“青年政治学校”功能。校团委不断探索团学骨干培养改革模式,搭建“一班两营”的团学骨干培训体系。我校“青马工程”形成“省、校、院”三级培养联动机制,组建理论导师、实践导师及朋辈导员的“2+1”导师团队,严格落实学员量化考核机制与学员淘汰机制,实施就业创业、科技创新、基层建功、艺术创意等分级分类培养改革。举办首期未来杰出校友100领导力训练营,通过素质拓展、理论授课和交流研讨,着力提升团学骨干领导力。以共青团促就业为契机,举办女大学生职业成长训练营,通过就业专项培训、跟岗锻炼、调研实践等多种形式的职场体验,培养出一批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近两年,拓展“长青学习荟”团干交流平台,先后选派6名团干参加中央团校学习,13名青年学子赴团省委参加省“青马工程”“荆楚英才学校-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学习,进一步补钙强身。我校青年骨干培养体系更加优化,团学骨干整体素质明显增强。
记者:目前共青团的工作格局是怎样的?引领力和贡献度如何?
毛德波:建青年之家,听青年之声,圆青年之梦。2023年,校团委建成青年之家阵地。同时,在工作格局上,对我校共青团工作布局不断进行优化,形成了“3个5”的共青团工作布局:细化组织部、宣传部、社团部、科创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部5个内设职能部门职责;成立青年发展研究中心、大学生艺术美育中心、青年融媒体中心、青年双创服务中心、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中心5大中心;明确长江大学学生会、长青志愿者服务总队、青年传媒中心、大学生艺术团与青年传媒中心5大学生组织的定位,为共青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今年9月,我校19名青年学子参加荆州市学生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我校信息与数学学院本科生王嵘当选为新一届学联主席。
构建媒体矩阵,赋能网络育人。校团委搭建“1+5+N”新媒体联动机制,制定《长江大学团属新媒体运营矩阵运营管理规定》。办有思想的媒体,讲有温度的故事。今年以来,校团委累计在长江大学新闻网、青春长大网发表文章200余篇。在中青网、今日头条、网易、《人民日报》等发布新闻300余篇,在“长大长青”公众号发布推文200余篇。网上共青团围绕“快、新、广”建设,突出抓好思想引领,持续提升校内外关注度。
保持干劲,冲锋向前。2023年以来,团中央、团省委、团市委多次到校调研。我们多次带领各级团干在校内外调研、走访,武汉校区、石油与天然气学科团学工作呈现新面貌,我校共青团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和大局贡献度明显增强。
记者:下一步,长大共青团将如何作为?
毛德波:2024年,共青团努力践行“四个更加”的理念和行动,围绕“固本强基 行稳致远”主题主线,在阵地、文化、服务、特色、队伍“五大融合”的工作中奋力冲锋。下半年,我们将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发力核心任务、协同融合、锻造青年铁军等,以改革创新为共青团工作高质量发展赋能,在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中提质增效。
(学生记者 陈兴旺 记者 陈平 审核 刘长华 管锋 编辑 李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