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长大要闻 >> 正文
长大要闻

【冲锋一线】农学院常务副院长方正武:立足江汉平原 聚焦粮食安全 书写长大农学发展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4-07-05 作者: 浏览次数:

     

编者按:

为营造冲击世界一流学科、加快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浓厚氛围,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促进交流互鉴,特在学校校园网、校报等媒体开辟【冲锋一线】专栏,刊登各职能部门、各学院在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典型事例,内容包括思考、做法、成效等,展示方式为访谈、通讯、评论等。欢迎大家踊跃约稿、投稿。联系人:刘老师 联系电话:0716-8060590

本期我们走进农学院,对话农学院常务副院长方正武。

记者:学校提出聚焦能源和粮食“两个安全”,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农学院作为粮食安全重点支撑学院,学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有哪些特色做法?

方正武:学校围绕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发展目标,提出聚焦能源和粮食“两个安全”、着力教育和医疗“两个民生”、融入长江大保护和碳达峰碳中和“两个战略”。农学院作为学校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的主要力量,近年来紧盯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目标和学校高质量发展,聚焦学院学科建设和内涵建设,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具体从五个方面来概括:

1、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学院坚决贯彻学校人才强校战略,落实人才强校举措,坚持引育并举,加大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博士引进力度,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加强人才培育。

2、强化科学研究,注重帮扶结对,促进学院教师在“揭榜挂帅”中,勇担科研重任。较强的科研实力是农学院一直以来的优势和特色,学院非常重视科研工作,实施“走出去”与“请进来”战略,充分发挥平台优势,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学院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需求,鼓励教师做既要“顶天”也要“立地”的科研,同时为人才培养和守正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比如,在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质量方面,学院从三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早动员、早部署。在每年度新学期第一次例会上,学院就召开动员大会和青年教师座谈会,将基金申报指标分解到专业、分配到团队、落实到个人;二是结对子,定本子。学院对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实行一对一帮扶,为青年教师安排经验丰富、乐于奉献的老教师做结对辅导,指导青年教师选题和分析申报材料;三是抓环节、抓节点。学院按照“动员-撰写-初评-修改-复评-再修改-定稿-形式审查-评审”的环节,多次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帮评,切实提高基金申报材料质量。

3、注重科研平台建设。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学院不断提高科研平台建设和管理水平。以湿地生态与农业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长江中游作物绿色高效生产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为主要阵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科研需求为导向,以服务长江中游农业发展为基本目标,以江汉平原农业建设为主战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成果转化为纽带,引导广大教师面向国家粮食安全、长江大保护等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作物基因挖掘与新品种创制”、“作物重要病虫害频发灾变机制与绿色防控”和“作物高效健康生产”等研究方向,通过形成一批自主创新、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和较大影响力的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和社会经济发展。

4、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院出台科研资助管理办法,鼓励教师吸纳学生组建科研团队、发表高水平论文、产出高质量成果。学院近年投入50万元/年院级经费,设置院级大创项目基金和科研基金,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丰富学生科研实践,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的良好氛围,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5、强化社会服务。学院发挥科研技术优势,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将选育的品种、制定的地方标准、授权的发明专利等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产业发展。比如,学院以与石首市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为切入点,选派科技特派员,组织优势科研团队,服务生产一线,直接把科技论文写在大田里,为区域农业发展贡献了长大智慧。

记者:作为学校重点建设学院,近年来,农学院人才、科研、平台建设、学生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方正武: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近年来,学院引进国家级人才和战略科学家各1名,引进优秀博士20名,培育楚天学子12名,柔性引进国家高层次专家1名。截至目前,农学院现有教授36位、副教授38位,讲师26人,高级职称占比达84%,博士化率达96.2%,海外留学背景达70.5%,初步建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院年度科研经费总额屡获突破,从2019年的到账经费1100万元提高至2023年的2480万元,增长一倍多。尤其是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8项,承担重点研发子课题3项,纵向科研经费达到1780万元,总经费和纵向科研经费分别同比增长38%和81.63%。发表高质量论文786篇,其中三区以上SCI论文482篇,中科院一区SCI论文136篇以上,其它T1论文102篇,二区SCI论文252篇。5年来,学院年新增SCI论文引用次数26000余次,有力支撑了我校农业科学以及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在平台建设方面,2022年,学院获批农业农村部长江中游作物绿色高效生产重点实验室。截至目前,农学院共拥有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中心、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8个。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2023年教育部工程中心评估结果,我校湿地生态与农业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评良好。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在过去三年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结果分别为优秀、标杆、标杆。学校还将投入3000万元对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进行建设。农学院现有科研实验室总面积约为6000m2,具备32个功能完善的实验室、1个共享平台,拥有先进实验仪器装备,设备总资产达8000万元,拥有2200余亩大田试验基地。这些硬件有力支撑了学院科研与人才培养。

在学生培养方面,大力实施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建立具有我院特色的两基三段双导本科人才培养机制。近5年,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6项,获得各项大学生奖励102项。考研升学率为48.6%,普高班平均达到70%以上。与韩国国立首尔大学、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莫道克大学等20所高校签订科学研究与学生培养合作协议,2022年获批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近年来,利用学科建设经费,前后选派32位本科生赴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进行学习交流,扩展学生视野。还有许多研究生赴海外高校开展合作培养。

在社会服务方面,近5年,学院新增省级与国家级审定品种26个,制定省级以上地方标准14项,授权国内发明专利50项,成果转化金额达到2000万元,其中春两优长70品种、春9两优70和九优83等水稻新品种均以不低于200万元的金额实现转化,荆油豆1号以120万元转化山东圣地公司。目前,农学院教师还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和农业外来入侵调查项目中勇挑重担,合同经费为3000万元。在与石首市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过程中,学院选派科技特派员26人、领衔揭榜挂帅项目8项、成立专家工作站8个、建立科技小院2个,组织技术培训156场次,培训新型农民8000余人次。

记者:为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目标,结合学院实际,农学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又有哪些机遇?

方正武:当前,学校正进入高质量发展转型和开创冲击国家“双一流”新局面的关键时期,农学院当前同样也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期,面临很多挑战,主要包括本科生招生难,留住好学生难;此外,相较于国内著名高校,学院大学者、大成果和大平台仍显不足。学院将抓住此次学校冲击国家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发展机遇期,用好人才强校战略举措,举全院之力发起冲锋,当好学校农科发展的排头兵。

记者:锚定建设目标,不断克服困难和挑战,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最终实现目标,针对学院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农学院的下一步重点工作有哪些?

方正武:学院号召全院教职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凝心聚力、锚定目标、奋勇担当。要以“更加开放、更加融合、更加积极、更加高效”的理念和行动,严格落实“六大行动”,争取早日实现“六个倍增”,实现学院的跨越式发展。

一是强化学科建设。发挥长江大学综合性大学优势,注重学科交叉,通过与生物技术、计算机、电信、机械工程等学科交流碰撞,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融合发展机制,促进学科交叉领域的成果产生。同时,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对标对表抓落实,确保在下一轮学科评估中争先进位。

二是加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学院将充分利用学校人才强校相关支持政策,积极主动出击,坚持外引内培,加快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博士的引进及培育步伐,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三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学院将以农学专业和植物保护专业通过专业认证为目标,全面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生发展特点,以及产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完善适合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

四是加强科研成果培育与转化。以产业为导向,强化区域特色,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和成果培育,重点在高水平成果、重大项目、顶刊论文等方面实现突破;加大物化成果的培育和转化,促使高水平成果产出成为新常态,进一步提高学院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学科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

五是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全球化背景下,学院将继续深化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国际人才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渠道,积极申请或申报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在国家引智基地申报、国际学生招生、学生海外游学、外籍教师聘任、合作科研成果孵化、国际学术会议主办等方面积极寻求新突破,让国际合作工作成果成为学院新的增长点。进一步与国际知名大学、学术组织或研究机构等建立长期稳定务实的合作关系,使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与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六是不断提升学院治理效能。加速学院内部管理改革,逐步推行“以产出为导向的团队运行与考核”机制。在完善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职能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教授治院、专家治学的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以崇尚学术为导向的学院治理模式。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体系,进一步激发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学科平台和科研团队为基本单元,完善资源配置和团队考核机制,促进团队合作,努力争取社会办学资金,发挥校友会、合作企业的作用,条件成熟时适时成立农学院理事会,逐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记者:为了更好助力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通过一系列举措,农学院预计取得怎样的发展目标?

方正武:在学科建设上,我们将发挥学院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工程中心聚集人才和凝练学科方向的作用,积极推动作物学科在学科评估中提档升级;积极申报植物保护学科博士点和农业专业学位博士点。

其次,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学科研等学院整体实力的提升。未来5年,学院拟引进50位以上教师,使专任教师队伍达到120人左右、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达到5人以上;新增3-5个省级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努力实现国家级教学与科研团队的突破。

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完成农学和植物保护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与验收,通过本科专业认证,实现国家级本科实验实践教学平台的突破,本科生考研升学率达到55%以上、普高班达到80%以上,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发挥好两级三段双导人才培养机制作用,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科研方面,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强化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进一步提高科研总量,努力使农学院科研到账经费稳定在3000万元/年以上;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项/年,发表T2以上高水平论文200篇/年,审定农作物新品种或主推技术5-7个/年,获批发明专利15项/年,获批省部级科技奖3-4项/年。

在社会服务方面,做好新时期农民培训工作;积极激励教师融入湖北省农业产业链515行动计划;聚焦粮食安全和长江大保护,开展粮油蔬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研发与推广。5年内,新增技术推广3000万亩,新增培训10000人次,实现社会服务收益倍增和成果转化倍增。

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选派20名以上骨干教师和100名左右学生赴国外访学,举办国际学术会议2-3场,新增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单位2家,实现国家级引智创新基地的突破,培养“一带一路”沿线留学生100人。

(记者 李胜杰 审核 刘长华 管锋 编辑 杨云锋)

新闻排行榜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