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长大要闻 >> 正文
长大要闻

【冲锋一线】研究生院院长赵辉:聚焦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 支撑一流学科建设发展

发布时间:2024-05-27 作者: 浏览次数:

     

编者按:

为营造冲击世界一流学科、加快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浓厚氛围,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促进交流互鉴,特在学校校园网、校报等媒体开辟【冲锋一线】专栏,刊登各职能部门、各学院在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典型事例,内容包括思考、做法、成效等,展示方式为访谈、通讯、评论等。欢迎大家踊跃约稿、投稿。联系人:刘老师 联系电话:0716-8060590

本期我们走进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对话研究生院院长赵辉。

记者:围绕一流学科建设目标,研究生院将重点从哪些方面开展工作?

赵辉:研究生院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拓规模。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讲好长江大学学科发展故事,争取认同支持。切实做好“学长学姐代研人”等线上宣传活动,开展“长江大学研究生优质生源基地”走访宣传;全面实施优质生源选拔工程,用好“科研助理计划”“博培计划”“硕师计划”,通过综合推进,争取早日实现硕士报考人数继续稳定在1万人以上、各类在校生规模1万人以上的“双万计划”。

二是提质量。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的工作部署,强调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两种类型同等地位、同等重要,强化两类学位在定位、标准、招生、培养、评价、师资等环节的差异化要求,推进两类教育分类发展、融通创新,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三是育新人。紧盯“六个倍增”目标,构建“六新”研究生教育格局,推进研途领航“五项行动”,做好研究生培养的全方位保障服务,培养以“长大所能”服务“国家所需”的德才兼备高层次人才。

记者:针对我校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特色,学校实施了哪些创新举措?取得了那些成就?

赵辉:针对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特色,我们主要采取了三个方面的创新举措。

一是推进两类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

对于学术学位研究生,主要是推进科教融合。强化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中科院武汉分院、三大石油公司共建重点科教融合学院,提升学术型人才培养质量。

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是强化产教融合。做实战略紧缺和新兴交叉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持续推进湖北省卓越工程师建设项目、国家级农业“科技小院”申报创建工作,持续强化研究生实践基地(研究生工作站)建设管理,推进以项目为驱动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是强化质量监控。

强化制度建设。围绕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进行改革,全面梳理研究生院各项制度,扎实开展工作调研,抓实“核心发展清单”“动态问题清单”“制度建设清单”;实行月度述职汇报,将每月工作向服务对象代表进行公开汇报,听取意见,通过不断研究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实现质量监控体系的全面优化。

强化学位点建设质量监控。坚持外抓学位点质量监测和内抓治理体系监测相结合。对各相关学院,以学位点评估为抓手,提供招生、培养、学位全口径业务指导,以有效的学位点建设切实支撑学科建设。2023年,学位点专项核验中,我校参评的21个学位点通过国务院学位办有关验收。

强化内部监控体系建设。建全全周期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强化教育督导队伍建设,增加校级学位论文质量抽检环节,对质量控制失职的培养单位和责任人严肃问责。

三是践行育在长大。

强化党建引领。围绕全省样板党支部建设,坚持党建与业务同研究同部署,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效能型、廉洁型”的“五型”研究生院党支部建设。以高水平党建,引领研究生教育事业的提质增效。

全面实施“长江研途领航工程”,开展“党建领航”行动,重点抓好全省(国)研究生样板支部、研究生标兵培育创建;开展“创新导航”行动,重点抓实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等研究生学科竞赛;开展“实践促航”行动,重点抓好研究生素质提升系列活动;开展“服务助航”行动,畅通“接诉即办”机制,优化奖助育人体系;开展“导团护航”行动,强化导师、导员、导生三支队伍建设,推进“五星领航”导学团队创建。

记者:学校在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上取得了哪些成绩?

赵辉:近年来,“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为更加积极发挥导师立德树人作用,研究生院驰而不息的推进导师队伍建设,主要取得以下三个方面的突破。

一是高标准的导师管理培训不断推进。

为了强化高标准导师培训管理,2022年9月,经学校党委常委会专题决策,学校成立了求实导师学校。作为湖北省省属高校中第一家专门的研究生导师学校,求实导师学校以“学分制”对导师进行管理,要求所有导师(尤其是新晋研究生导师)都必须取得相应学分后方可上岗指导。同时,为增强求实导师学校培训成效,学校积极联络外部资源,于2023年10月正式成为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四有导师学院”签约单位,引进100门由院士、校长主讲的高水平导师培训课程,实现了对全体导师培训的线上线下全覆盖。

此外,优化了对导师的遴选审核。以教育家精神强化导师立德树人情况考核,落实“负面清单”等约束机制,采取“预审核”等方式对导师遴选提前把关,做好博导信息采集及学校专家库建设。

二是高层次专兼职导师队伍不断壮大。

近年来,学校通过内育外引的方式,不断扩大专兼职导师队伍。目前,学校研究生导师中,不乏院士、杰青、优青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同时,为最大程度调动专兼职导师积极性、激发导师荣誉感,学校积极开展“研途领航”工程,打造“五星导学团队”,开展“导师伴我行”系列征文,挖掘导学关系中的典型案例并予以推广;持续开展“名导工作室”建设、年度优秀研究生导师评选等系列优秀导师表彰活动,强化研究生导师荣誉体系建设,继续评选先进典型。进一步激发导师指导热情。

三是高水平教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通过导师培训与导学团队建设,进一步促进教学相长,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教研项目、教学成果上不断取得新突破,例如,2023年我校获批了省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实现了研究生省级教学成果奖的突破;研究生培养成效更加明显,高水平论文发表和获奖数量逐年递增,2023年相较于2022年,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增幅为55%,此外,高水平学科竞赛获奖成果翻倍、成果转化增幅为150%,高水平就业比例也节节攀升。

记者:支撑一流学科突破行动,我校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下一阶段,我们的具体举措有哪些?

赵辉:要更好支撑学科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学校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化和高质量发展。学校实施一流学科突破行动,这是我校研究生教育的良好发展机遇,也必然面临各种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校研究生规模有待扩大。虽然我校研究生规模增量较大,尤其是近两年的博士生增幅都超过了10%,但由于学生规模基数相对较小,研究生规模总量相对来说仍然偏小,需要进一步拓展。为此,研究生院在全日制研究生和同等学力研究生招生宣传方面持续发力,争取早日实现研究生规模的突破。

二是产学研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我校现已建立各级各类研究生工作站近200家,但建站成效仍有待提升。学校和站点联合申报的科研项目、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转化规模仍然有限,国家级、省级研究生工作站数量仍然偏少。后续有待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通过与研究生工作站设站单位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组织学位论文答辩等,做实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

三是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由于之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研究生国际交流一度中断。2023年以来,为弥补近年国际交流不足的短板,研究生院对研究生出国意向进行了集中摸排,以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同时制定较为优厚的研究生出国扶持政策,并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对研究生出国资助政策进行宣介,进而强化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办学国际影响,为学校“国际交流倍增”目标做出切实贡献。

记者:围绕一流学科突破行动,结合研究生培养,您还有哪些想法或建议?

赵辉:首先需要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资源。举全校之力,推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冲击“世界一流学科”,以“一域突破带动全域发展”。秉持“全校一盘棋”的理念,力争把全校所有专业力量都汇聚到“一流学科突破行动”中去。围绕八院一中心建设,形成一流学科突破“尖兵团”,发挥科研攻关的作用。

二是注重发挥研究生人力资源作用。持续发挥“研究生是学科建设主力军”的作用、秉持“研究生指标是学科发展的战略资源”的理念,努力将日益扩大的研究生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将研究生资源切实转化为可堪大用的人力资源,用学科发展资源更好支撑一流学科建设发展。

三是持续秉持“四个更加”的工作理念推进有关工作。

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制定高水平论文、高水平教学成果的支持计划,更加积极地将各类资源向一流学科倾斜;进一步增强工作透明度,采用月度工作报告会的形式向各学院系统汇报每月工作,更加开放地接受各方监督;进一步强化结果管理,用目标考核的指挥棒充分调动学院创造力,更加高效的实现研究生教学研究产出;进一步外向争取资源,抓好抓实科(产)教融合学院建设和交叉学科建设,更加融合地推进研究生高质量培养。

(记者 李胜杰 审核 刘长华 管锋 编辑 杨云锋)

新闻排行榜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