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长大要闻 >> 正文
长大要闻

【长大20年】何以长大——看“三全育人”的长江大学方案

发布时间:2023-10-01 作者: 浏览次数:

     

说到长大,你能想到什么?

是攀登、努力、奋斗?还是快乐、痛苦、责任……无数人心中有无数个答案。

而对于长江之滨的长江大学而言,在这里学习生活的数万名长大学子,有着共同的答案——“在长(chang)大长(zhang)大”。

大学学生在图书馆学习

埋下科研探索的种子

秋日的一个周六,在长江大学西校区农科大楼,一位身穿白净实验服的青年教师一大早就在实验室里查看试验数据。他叫叶家保,是该校园艺园林学院的“本-硕-博”培养的毕业生。2020年留校任教后,他已成长为一名科研骨干、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是湖北省教育厅人才工程项目入选者,湖北省科学技术厅权威专家库高端专家,中韩加园林植物资源利用与种质创新中心骨干成员。

叶家保近年来一直从事木本药用植物银杏、葡萄等萜类和黄酮类活性成分代谢和调控机理研究。相关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SCI论文30余篇。他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篇SCI论文诞生的过程,“读本科时,学校‘致远计划’名家讲坛请来两院院士和名家开展科普讲座,点燃了我的科学家梦。”在浓厚科研氛围的滋养下,叶家保研究生时期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向高水平学术成果冲击。学习一款款数据处理与基因分析软件,不知疲倦地做实验,这篇论文反复修改了18遍,最终投稿成功。“导师为我心中的梦想增加了智慧和底气。”这位河南小伙说。

在长江大学,像叶家保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刚刚毕业的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毛振豪在长大7年,获得5次国家级奖学金,发表6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研究生期间绩点4.04,专业排名第一,综合测评第一;化工学院研究生金欣欣跟随导师研究单分子磁体的合成和性能表征,以第一作者发表4篇SCI论文,以第二作者发表了一篇Nature子刊,现在已在北京大学就读博士研究生……

长江大学学生在做科学研究

拓宽创新创业的路子

不仅仅研究生能参与科研创新工作中,本科生亦能在入校后参与到导师的科研工作中。

2018年,该校正在读大一的杜帅龙等学生,得知机械工程学院张善彪老师一直在致力于新疆棉田残留地膜回收的科研攻关,便主动要求加入。“一套成熟的方案技术参数有4700多个,关键技术难点有30多个,对于这些本科生来说非常困难。”张善彪老师带领同学们组建的“疆拓团队”经历了四年,一千多个日夜的不断尝试、攻关,终于研发出“长大造”棉田棉秆残膜联合收获机。联合收获机可以实现头部拔秆、尾部起膜,不间断地工作,地膜回收率从目前的60%左右提升到90%以上,棉秆拔净率高达97%以上。

就这样,通过四年坚持不懈地努力,用实际行动交上一份满意答卷——该校“疆拓团队”的《棉田棉秆残膜联合收获机——拔秆伏“魔”助棉白》项目,一举拿下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特等奖。

还有地科学院本科生刘志豪,大一加入了班主任朱正平老师的创新团队。2022年,他的团队开发的《“麦朴志愿”——新高考志愿填报查询与展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中期第一名正式入选为国家级大创项目,同时还获得了“三创赛”湖北省一等奖、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南赛区一等奖等各类奖项。

十多年来,长江大学探索“双创互融”人才培养模式,组建创新创业学院,深化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合作,多渠道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和大学生校外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发挥校友力量,支持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持续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遴选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培训,实施“百名创业导师进校园”计划,组建了涵盖知名企业家、创新创业教育专家、风险投资人、杰出校友等300余人的导师团队。

学校还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学科专业群,打造多层次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思政课、通识选修课等,自主建设了创新创业教育在线课程、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并针对有创业兴趣和创业潜质的学生,开设了6期创业实验班,实行个性化、精英化培养。不断完善“国家、省、校、院”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体系,累计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169项,累计受益学生1.5万余名。

呵护自强自立的苗子

“在长大,长大!”也是获得2022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的何情和家人共同的心声。

何情自幼先天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致使肢体一级残疾,生活无法自理,书写都异常艰难。求学十八载,母亲日日在旁陪读,家庭经济条件尤为困难。

何情至今都还记得刚来长大求学时的情景,“在录取阶段,学校就打电话了解我的情况,为照顾我的身体情况专门改造了一楼的一间宿舍,学校和学院都提供了每年、每月固定的生活保障费用和相应的助学项目……”身虽如此,志却坚强,入校三年以来,他学习积极刻苦,努力创新,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三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立项两次,被遴选为长江大学“未来科学家”培养班第一期学员。学习之余,他积极回馈社会,先后在九曲桥社区、荆州市史志研究中心等地做无偿社会服务400小时以上。

该校近年还涌现出带着妈妈上长大的“美德少年”郭红燕,身残志坚、性格乐观的严哲锐等励志学子,他们先后以优异的成绩和表现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

“不让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退学。”作为湖北省招生规模最大的高校,长江大学每年都会招收大批山乡农村的学生。20年来,学校紧紧抓住“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两个工作重点,探索完善“双月双会一工程”育人体系(诚信教育月、资助宣传月、奖学金表彰会、助学金教育会、百千万资助育人工程),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工作成效显著。接连荣获湖北家庭经济困难资助工作“先进高校”“湖北省助学贷款工作先进高校”。2016年,“百人自强牵手行动”关爱育人家访实践项目成功立项湖北省高校实践育人特色项目。

长江大学学生参与支教活动

擎起回馈社会的旗子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助力乡村,振兴乡村”……学校通过健全师生联动体系,鼓励学校党政干部、专任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指导教师依托各自专业领域,指导学生开展“三下乡”“返家乡”等社会实践活动。

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毕业生胡润哲从本科生到研究生这7年来,一直有一个梦——“帮助农民,助力乡村振兴。”看似口号的一句话,其实是七年前他大一时,多次参加送法下乡等基层志愿服务的感触。当时正值国家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在下乡过程中,与农户一次又一次地接触和交流,让胡润哲深刻地意识到,农民群体要提升的不仅是法律素养,更需要了解、熟悉和把握好相关惠农政策。脚踩泥,增才干,七年的“下乡”实践,他始终坚持把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与专业理论相结合,运用更加专业的知识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农户和乡村展开进一步深入地调研和挖掘。他常被问到:“你的课余时间都拿去参加乡村调研了,值得吗?不累吗?”胡润哲回答:“累,怎么不累呢?但很值!这个过程中更多的还是努力奋斗带来的开心、踏实和满足。”

20年来,长江大学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确立了“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工作理念,构建了“五育并举、两线贯穿、全员覆盖”的“育在长大”工作体系,积极对接教育部十大育人工程,高质量推进学生工作制度化、职业化、专业化、品牌化、现代化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良好教育效果、浓郁时代气息、鲜明长大特色的学生工作品牌,在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中贡献出长大方案、展现出长大特色。(极目新闻记者 柯称 通讯员 晏亮)

极目新闻:http://jms.ctdsb.net/jmythshare/#/news_detail?contentType=5&contentId=1911373&cId=0&tencentShare=1


新闻排行榜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