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长大要闻 >> 正文
长大要闻

【长大20年】建功新时代 奔跑向未来——写在长江大学合并组建二十周年之际(一)

发布时间:2023-09-14 作者: 浏览次数:

     

栉风沐雨二十载,弦歌不辍照芳华。

2003年,迎着新世纪的曙光,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机遇,原江汉石油学院、湖北农学院、荆州师范学院、湖北职工医学院合并组建长江大学,开启新的发展之路。

20年来,长江大学一路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在传承特色中固本强基、融合发展;在与时俱进中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在奋进一流中凝练特色、踔厉奋发,用务实重行的坚定步伐走出了融合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书写了长江大学的辉煌荣光。


勇担国家战略使命

聚焦“两个安全” 端牢“两个饭碗”

《“水”替“油”助力绿色高效开发,涪陵页岩气田取得重大技术突破》。8月11日,新华社发布新闻,超滑页岩水基钻井液得以现场应用,该技术不仅助力钻井降本,同时可降低页岩气水平井的钻井作业的安全环保风险。

作为该项技术的主要研发者,长江大学许明标教授一直紧盯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他的“一种用于页岩气开发钻井的油基钻井液”曾获湖北省高价值专利大赛金奖,并在油气田广泛运用。

与许明标教授一样,年轻的张菲菲教授也长期致力钻井领域前沿技术,带领团队开发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缓解国家油气钻井“卡脖子”问题。

打造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钻井技术和软件体系,推动我国油气钻井数字化发展,是他回国之初便立下的目标。目前,其研制的钻井软件,实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大部分功能,部分算法及功能还超越了国外水平,已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下属的8家单位实现应用。

今年年初,长江大学农学院李志新教授便来到陕西铜川考察水稻秸秆利用技术。“秸秆为田增肥,变废为宝,对培育口感更好的水稻品种大有裨益。”他高兴地说。

像许明标、张菲菲、李志新教授一样,长江大学一大批教授活跃在田间地头、油田企业,深耕农业新品种选育,攻克油气开采“卡脖子”难题。

“聚焦‘两个安全’,端牢‘两个饭碗’。”长江大学校长刘勇胜说:“国家的战略需求,企业的迫切需要,就是我们的攻关指向。”

2011年,中石化在钻探第一口页岩气水平井时,引进了国外知名油田服务公司的油基泥浆技术体系,但由于地层差异,国外技术很快出现“水土不服”,通井困难,下套管困难,钻探费用高昂。

为攻克技术难题,许明标带领团队每天驻守在钻井现场,不断调配油基钻井液性能,历经多次失败后终获突破。

此技术实现了页岩气开发油基钻井液国产化。目前,许明标团队的油基钻井液技术逐步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五代,已成功应用于国内1000余口油气井的钻井施工。

产业需求在哪儿,科研方向就在哪。

根据产业需求,长江大学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很多科研成果,就是在解决一个个油气田开采的具体难题中产生。研发的数字岩心扫描仪器系列产品在与德国同类产品的竞争中胜出,常年占有国内该领域90%以上的市场;研发的油田化学系列产品10多年来一直应用于海上石油钻探;研发的石油仪表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油田生产现场……

谷为民命。“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期待。

作为一所建在江汉平原、农科是优势突出学科的高校,长江大学党委认为,要聚焦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重大和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应有贡献。

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应运而生,该中心依托“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作物新品种选育”和“作物高产高效安全生产”3个平台,组建了由104人组成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建成35个高水平研究平台,围绕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并取得产业所需的关键技术突破。

2021年9月,由李志新教授领衔的水稻遗传育种团队大获成功,历经十年攻关,选育的两系杂交稻新品种“春两优长70”成功面世。

站在稻田里,轻轻抚摸着沉甸甸的稻穗,李志新心里充满喜悦,“这是长江大学首个自主选育并拥有知识产权的国审中稻品种。”

据学校科技处统计,该中心选育出强竞争力的优质、高产、多抗和特用粮食作物新品种50个;筛选、创制和引进一批优异育种新材料;选育的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累计7800余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70.3亿元。

勇担国家战略使命,力克“卡脖子”技术难题,让长江大学迈上了发展快车道。20年来,长江大学首批入选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项目13项,成功选育、培育作物与植物新品种39个,科研经费稳居湖北省属高校前列,“地球科学”“工程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等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确保能源安全。20年来,长江大学坚持“四个面向”,聚焦能源和粮食安全,扎根荆州、依托产业、立足湖北、辐射全国,深度对接和融入湖北区域发展新布局,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上彰显了独特优势和办学价值。

直面社会发展需求

建一流学科 育拔尖人才

2022年,长江大学佳讯频传。

——学校11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数量居湖北省属高校第一。至此,学校累计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5个、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累计入选数量居湖北省属高校第一。

——学校申报的“绿色生态农业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通过项目评审,成功立项,标志着学校在国家级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上实现零的突破。

——全球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发布2021“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吴强盛、顾永安两位教授分别在作物学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上榜,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党的二十大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2022年4月,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意见》,支持长江大学等四所高校打造省属高水平大学。

作为一所石油、农业、教育、医疗特色和优势鲜明的综合性大学,长江大学乘科教兴国、科教强省的东风,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不断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三位一体”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20年来,全体长大人拼搏进取,长江大学取得了一项又一项可喜的成绩。从申博成功到两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从获得优青项目到自主培养青年长江学者,从高层次项目突破到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从获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再到教育强国高校,长江大学在各大排行榜中持续大幅度进位。

20年来,长江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连续两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培养了以全国道德模范赵传宇、全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为代表的20多万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年来,长江大学坚持人才强校,实施不拘一格的方式引进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用好人才,营造安居乐业的环境留住人才,建立激励向上的机制培育人才,形成了人才集聚效应、放大效应。学校新增各类人才计划和荣誉称号专家216人,专任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博士占比提高到51.6%;国家级人才取得了重大突破,全职引进万人计划、千人计划各一名,自主培养了首位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青年长江学者。

长江大学校长刘勇胜表示,未来十年,学校将继续实施“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围绕“双一流学科”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造就一批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为建设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大学提供人才保障。

力推论文扎根大地

科研项目竞争妍成果转化攀新高

回顾长江大学20年来的发展,是一段持续把科研成果转化到祖国大地的历程:

易先中教授攻克老油田开发高效防砂新技术,在孤岛、桩西、孤东等采油厂成功应用;

胡望水教授的深层油气富集与甜点定量表征关键技术,在塔里木、四川、江汉等油田企业应用;

余维初教授的创新成果落地革命老区南泥湾,把石油从岩层的“毛细血管”里挤出来,研发的新一代压裂液在威远、长宁、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及鄂尔多斯盆地陕北致密区域规模化应用;

赵辉教授为油气开采装上了智能的大脑,智能调控优化技术,在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等十多个国内外油田应用;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杨代勤教授让小品种变成大产业,研发的黄鳝网箱养殖技术、黄鳝苗种规模化繁育及健康养殖技术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广西等地广泛推广应用,推动了我国黄鳝泥鳅产业的发展;

荣俊教授开启了动物基因工程疫苗的新时代,首例猪圆环2型基因工程类病毒颗粒疫苗产品已推广到全国30个省,连续4年产销量全国第一,带动了行业的技术转型和进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振了国有品牌影响力;

……

“党的二十大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实施,体现了科教融合、创新发展的鲜明导向,为长江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提供了重要遵循。”长江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平如是说。

带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的赤子情怀,长江大学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育研发大平台大团队,打造科技战略力量。

据统计,截至2022年,长江大学拥有7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其中国家Ⅱ类科研平台(第一单位3个)4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研究室)4个、企业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研究室)8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5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0个、湖北省企校联合创新(共性技术)中心25个、其中省部级基地和研究院5个,学校科研平台阵基本形成,为凝聚人才和团队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为未来高级别科研平台建设和成果孵化拓展了空间。

经过20年的探索与建设,依托大项目、大平台学校凝聚了60多支结构合理、协作紧密、攻关力强的高级别科研团队,推动了学校科研事业的发展。2004年张正炳的基于IP的视频通讯及其应用研究团队获批湖北省科技创新群体,之后创新群体持续涌现,共获批23个省级科技创新群体,2017年杨代勤教授受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将团队带入国家产业体系。

忆往昔,豪情万丈;向未来,信心倍增。

20年来,“奔跑”成为长江大学的实际行动。全体师生员工精神振奋,抢抓机遇,奋力奔跑,汇聚成学校事业昂扬奋进的洪流。伫立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潮头,长江大学的未来更需要一代代长大人接续奋斗。

长江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平表示,未来五年至十年,从服务荆州而言,长江大学要融入荆州大学城建设,打造长江科技创新港,为荆州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从服务湖北而言,长江大学要奋力建设省属高水平大学,为湖北建设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作出积极贡献;从面向世界而言,长江大学要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加快建成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奋力谱写新时代服务教育强国、教育强省的新篇章!(记者 康群 荆州日报记者 沈微)

中国网:http://t.m.china.com.cn/convert/c_4MnG3DNN.html

学习强国: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6861688591406664475&item_id=6861688591406664475&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审核 刘长华 编辑 李胜杰)

新闻排行榜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