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长大要闻 >> 正文
长大要闻

【长大20年】科技处:开展有组织的科研 开创科技强校报国新篇

发布时间:2022-12-05 作者: 浏览次数:

     

通讯员 刘金科

科技兴则校兴,科技强则国强。长江大学合并组建以来,始终坚持科技强校、科技报国的使命,重点围绕“能源、粮食‘两个安全’,教育、医疗‘两大民生’,长江大保护和碳达峰、碳中和‘两个战略’”领域,不断深化科技改革,健全体制机制,打造大平台,培育大团队、争取大项目、孵化大成果、实现大转化,“五位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形成了一批高质量、关键性、标志性科技成果组合,推动了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面向科研事业发展 构建大体系大机制 夯实制度保障

推进学校科技体制改革是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根本要求和具体实践,提升创新效能的力量之源。长江大学自合并组建以来,开启了科技体制改革和制度创制之路。

二十年来,坚持“双轮驱动”,破旧立新,不断优化科技工作体制机制,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协同发展。先后因事、因时、因势进行科技体制重构,陆续出台了《长江大学科学技术成果管理办法》《长江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办法》《长江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长江大学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实施办法》《长江大学科学研究资助与奖励办法》《长江大学科研工作奖励办法》《长江大学科学研机构建设与管理办法》《长江大学科研机构发展基金管理办法》等50多个科研管理制度。历经二十年的不断迭代,形成了科技成果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平台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科研奖励、科研资助、学术治理等一整套健全的科研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科研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科学化之路,提升了学校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培育大平台大团队 打造战略力量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科研平台已经成为高校争创一流学科的关键要素,长江大学合并组建以来,学校将科研平台建设和科研团队建设作为开展有组织科研的基础要务和基本抓手,坚持两个建设联动,加强规划布局与建设,增强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

学校陆续建立专门机制,分阶段推进校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并从政策引导入手,探索团队考核机制,用政策、项目、平台来促进团队融合,促进团队,尤其是高级别团队的孕育和发展。

2005年9月,学校获批油气钻采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2006年,获批湖北省经贸委石化及环境工程研发推广中心、石油与化工机械研发推广中心两个省共性技术推广中心;2009年12月,获批湿地生态与农业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为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2011-2019年,学校申报并获批6个湖北省校企共建研发中心,7个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8年,非常规油气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成功晋级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成为我校第二个国家Ⅱ类科研平台。2020年,启动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推进省部共建“南方复杂非常规油气地质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22年,成功获批农业农村部长江中游作物绿色高效生产重点实验室,成为我校第三个国家Ⅱ类科研平台。到2022年,学校已拥有7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科研平台阵基本形成,凝聚了一批人才和科研团队,为未来更多更高级别的科研平台建设和成果孵化拓展了空间。

面向科技前沿 推进学科大交叉大融合 强化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学科交叉融合是基础科学研究新的增长点。学校始终坚持发挥多学科优势,加强国际合作,强化学术交流,拓展师生视野,触摸学术前沿,拓展基础研究新的空间。

2006年,学校承办了核磁共振油井研究与应用国际学术会议;2015年,承办“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2016年,主办“第二届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17年,承办全国农林高校“科技三会”等一系列大型高端学术交流会议。设立“长江讲坛”,先后邀请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加拿大科学院院士布雷等45位院士和国内外学术大师为我校师生奉上精彩学术大餐。在“长江讲坛”和高端会议的引领下,各学院的学术讲座同样精彩纷呈,据不完全统计,二十年来,共举办各类学术会议6000多场次。浓郁的学术氛围、激烈的学术思想碰撞,不断拓展师生的学术视野,有力促进了学科和科研的融合发展。

合校之初,学校设立科研发展基金和校级基金项目,对获批的基础研究项目进行1:1经费匹配,鼓励和促进学校基金项目的申报和开展;2015年,出台科研奖励和资助办法,依据项目的级别给予不同金额的奖励。学校始终坚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定期召开基金申报动员会、撰写培训会、帮评会和表彰大会,一系列的政策激励和管理服务措施,充分调动了教师开展基础研究的积极性,基础研究项目的级别和数量不断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2003年的1项发展到2009年的15项、2014年的54项、2017年的55项,再到2022年的56项,二十年来,学校共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62项。

随着基金数量的增长,高级别的大项目也陆续实现突破。2012年,田小海教授获批国家公益性行业项目“主要农作物涝渍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总经费达1590万元;2013年,李晓方教授获批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利用农作物自身遗传多样性的抗逆稳产种群技术研究与示范”,总经费达1620万元。2019年,赵辉教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020年,严良俊教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实现了我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从0到1的突破;2021年,张昌民教授再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篇。二十年来,学校共获批各类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4197项。

聚焦产业重大需求 对接大项目大转化 攻关核心技术

学校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科研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关键“卡脖子”技术攻关,推进科研成果大转化。

聚焦能源安全,服务石油行业。学校将科技创新服务国家能源安全作为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采用“学校搭台,教师唱戏”的方式推进产教研融合发展,主动走出去对接校企,建设产学研合作关系,为教师承接项目,开展技术攻关搭建平台。

2006年,学校与国内40多家大型国有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成为教育部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学校。“十三五”期间,先后与中石油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中石油西南油气分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承接大项目。2007年,与中海油、辽河油田、大庆油田、长庆油田等企业签订技术开发科研项目319项,合同经费首次突破亿元大关,2014年突破500项,2017年突破700项,2020年突破800项目,达到历史最高。

伴随项目数量的增长,大项目不断涌现。2008年,张昌民教授承接的古珠江三角洲体系及地层岩性圈闭勘探潜力研究项目经费达350万。2011年,李建华教授承接的岩心扫描数据整理电子化项目经费达480万。2013年,许明标教授的单体研究项目经费超过1000万。2019年、2021年,与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签订合同经费分别为853万、930万。2020年,与西南油气田签订合同经费1000万。2021年,与塔里木油田签订合同经费3000万。二十年来,学校共承担企业技术开发科研项目12955项,100万以上的横向项目达286个,充分发挥了学科专业优势,校企联合科研攻关,服务石油行业创新发展。

在学校科学研究的助力下,企业遇到的难题不断被攻破,节约了成本,增加了效益。学校凭借石油学科优势,依托大项目,攻关一批油气勘探开采领域关键技术,在油田企业广泛应用,助推油田企业增产增效达2000多亿元。许明标教授团队突破页岩气开采关键核心技术,破解了几十年难以逾越的技术难题;易先中教授攻克老油田开发高效防砂新技术,在孤岛、桩西、孤东等采油厂成功应用;余维初教授研发的新一代压裂液,在威远、长宁、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及鄂尔多斯盆地陕北致密区域规模化应用;赵辉教授为油气开采装上了智能大脑,智能调控优化技术在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等十多个国内外油田应用;李建华教授的数字岩心扫描仪器系列产品远销欧美。

聚焦粮食安全,服务乡村振兴。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学校充分发挥农学学科优势,主动扛起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责任,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进行曲不断奏响。学校合并组建初,即组建了校地合作委员会,召开校地合作大会。2012年,成立湖北省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长江大学),拓展了科技管理的职能和服务领域。学校与国内200多家农业企业和县级以上政府建立了合作关系。2015年,学校选派工作队驻村蹲点兴山县水月寺镇郑家埫村,帮助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2020年学校成立服务荆州工作办公室,制定《服务乡村振兴专项行动计划》,坚持“立足江汉平原,面向湖北,走向全国”的工作思路,全面参与乡村振兴;2021年,加入全国乡村振兴高校联盟,武陵山、罗霄山和湘赣边区乡村振兴科教联盟,湖北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与石首市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成立援藏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队,设立援藏办事处,成立西藏高原核桃产业研究所,以“项目为牵引”,全面参与科技援藏工作。

学校积极推荐专家进入县级、省级、国家级产业体系,依托项目开展攻关和技术示范。二十年来,承担各级农业科研项目1183项,经费达2.5亿。在生物育种、绿色农业高效生产、生态循环综合种养、动物疫苗研发等领域形成了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和50多个新药新品种,在“黄鳝、水稻、楠木、兽药、生姜、油菜、小麦、大豆、西瓜、龙虾、柑橘、中药材”等产业领域中推广应用。先后选派300多名专家加入科技副县长、科技副总、湖北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队伍,开展技术示范和成果推广工作,先后建设了100多个乡村振兴村级示范工程,建立了200多个科教融合基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200多项,面积推广累计7800余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80亿元,为服务湖北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学校启动农业科技援藏,先后获批科技援藏项目20余项,总经费8500万元。

百花齐放 群芳斗艳 高水平科技成果涌现

二十年来,科研项目获批数量和科研经费不断创新高,随之而来的高质量科研论文、学术著作、高层次科研获奖成果不断涌现,科研服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能力水平不断提升。我校共获省部级奖267项,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10项,发表学术论文42000篇,授权发明专利4388件,出版学术专著709部;学校累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纵向科研项目4197项,承担横向研发项目12955项,到账科研经费34.8亿,科技成果转化居全国高校前100位,一连串耀眼数据和成果,展示出我校合校以来科技创新发生的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二十年跨越,二十年奋斗,长江大学科学研究与国家、民族的发展同频共振,在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中谱写出科技强校和科技报国新篇。

(编辑 李胜杰)

新闻排行榜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