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肖丹)疫情期间,地球科学学院贯彻教育部“停课不停教”的要求,对研究生课程线上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将防疫内容思政元素融入到研究生的专业教育课堂。
为同学们戴好“心理口罩” 穿好“精神防护服”
何幼斌教授在研究生课程《沉积学》上,开课第一讲就给同学们介绍疫情期间预防工作的相关要求,讲解疫情中应该怎样开展学习、怎样调整心态、怎样把网络变成课堂,为同学们戴好“心理口罩”、穿好“精神防护服”。何教授讲授《沉积学》十余年,但针对今年疫情情况,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及时做了调整,不仅更新了相关知识点的直观图示,而且增加了更多的思政元素和网络平台教学的交流材料。
提振打赢这场“战疫”的决心和信心
胡忠贵教授承担2019级研究生课程《碳酸盐岩与油气储层》教学内容,他利用雨课堂和腾讯会议分别开展理论和课内研讨式教学。每次课堂前,胡老师都会向大家了解健康状况,并播放《我们一定会胜利》《加油武汉》等抗疫公益歌曲,及时分享“湖北战疫”“武汉战疫”好消息。“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感人的歌词和动人的旋律让大家铭记。那些勇敢的逆行者提振了同学们对于打赢这场“战疫”的决心和信心。
针对课程内容,胡老师指导研究生选择“中国西部三大海相碳酸盐岩盆地沉积特征”和“碳酸盐沉积相研究方法”等主题进行了在线资料查阅和课内研讨,课内交流过程中同学们也分享了宅家防疫和学习的感受,对于“武汉必胜”“湖北必胜”“中国必胜”充满信心,期待着春暖花开时知音湖畔见。
龚福华老师在课前为同学们放映了有关抗疫的小视频,同学们深有感触。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面对疫情,我们上下一心,全力以赴,共克时艰。在抗疫前线,有人坚定逆行,与病魔抗争,与死神周旋;有人坚守后方,帮群众做好防护,让病毒无处逃遁;有人守卫心灵,提供心灵援助,筑守精神防线;还有人四处奔走,化身采购员,为祖国输血。龚老师说,“非常时期,感谢同学们的认真学习。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即使在教学过程中有重重困难,但我们一定能冲破重重难关。
韩登林教授在讲授研究生课程《碎屑岩成岩作用》过程中也融入了“抗疫思政”,为同学们加油打气。“我们有最可敬的医务工作者、我们有杰出的科研工作者、我们有全国上下统筹协调的制度优越性、我们有广大人民群众的众志成城、我们有各条战线、各个行业无私奉献,我们最终一定能够战胜疫情。”韩教授向同学们说道,“希望同学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后成为国家在艰难时候有所需要甚至有所依靠的人,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技术人员,只要是每一个有奉献精神的人,都是国之栋梁。”
激励学生也期待你成为下一个“牛顿”
王庆老师在讲授硕士课程《GIS开发平台的比较应用》时,用牛顿的故事激励学生。1665年,23岁的牛顿就读于剑桥三一学院,伦敦发生了鼠疫,瘟疫导致了上万人的死亡,此时的牛顿被迫回到了家中进行隔离。在家中隔离期间,牛顿发现了许多伟大的物理学定律。355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在是家里学习,我们也可以像牛顿一样,全面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朱锐老师在上课前为学生播放了两段关于新冠肺炎的调研视频,向同学们介绍了医学界对新冠肺炎治疗的研究进展,鼓励同学们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并强调提高对疫情防控的重视程度。他还通过视频中对文献的分类和调研思路,讲述了文献调研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鼓励青年学生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去认识未知事物,并刻苦学习、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邓庆杰老师在《沉积学》线上教学中,围绕“习主席提出: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的主题,结合我国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联防联控”社会治理创新方式以及中西结合治疗创新方式,引领同学们充分认识我国制度的优势,我国力量的强大,同时课程中坚持沉积学理论结合实际应用的教学创新,提高停课不停学的教学效果。
与时俱进 提高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汤军教授承担2019级研究生《地学数据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汤教授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的专业特色,让同学们以分组的形式,结合自己家乡的疫情数据,用所学的多元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以图形方式说明疫情发展变化情况并分析相应的原因。同学们积极性都很高,纷纷自己从网上寻找数据,将刚学习到的统计方法运用到实际数据的作图与分析中。
学生们信心满满 共同期待相约校园
“在防控疫情期间,作为武汉学子,我们坚信党和国家,坚定遵守当地政府和学校发布的相关规定,积极配合政府,共同打赢这场战役。”赵思思同学说道。
刘思琦同学表示,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愿阴霾尽快散去,愿阳光普照大地,等到摘下口罩之时,一起相约长大校园。
(编辑 李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