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康群 荆州日报记者 沈微
长江大学,矗立长江之滨,一座令人心生向往的美丽象牙塔。
她,2003年成功合并组建,是湖北省属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
她,以祖国母亲河命名,孕育了一批又一批为国效力人才精英。
她,坚持把党建工作作为推动发展的“红色引擎”,以“尊重学生、尊敬学者、尊崇学术”为理念,以“出人才、出成果、为国效力”为使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产学研合作教育,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办人民满意大学的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提出长江品牌战略和学科整合战略,近3年来,承担各类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100多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2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0余项,科研经费近9亿元。
——注重开放办学,与国内55家石油企业和160个县级以上政府、地方企业建立了校企(地)合作关系,是全国产学研用合作教育示范单位和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近年来,学校部分教师立足荆州创办企业,年上缴税收5000多万元。
——为服务国家的能源战略与农业战略,解决社会发展的能源安全与粮食安全瓶颈,学校优先发展石油行业和农业两个行业的相关学科,积极与企业进行对接,促进成果转移与转化。
——为服务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学校整合研究力量,成立了新型智库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对长江经济带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开展研究。
——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学校在新疆建立了西部研究院,将成果转移转化延伸至祖国边陲。
……
风雨砥砺,执梦前行。
如今,站在新起点,长江大学正锁定“全国双一流高校”目标,向着浩瀚未来蓬勃进发。
突出思想引领——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德树人!”
保持着这样一种清醒的认知和办学定力,长江大学在长达10年的具体实践中,把大学生健全人格养成和核心价值观培育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10年坚持,“面对面谈心”成为有效育人平台。大一谈“适应与目标”,大二谈“学业与规划”,大三谈“能力与发展”,大四谈“职业与超越”。谈心活动,已沉淀为长江大学的文化和传统,并演绎出一个个温暖感人的故事。据统计,10年间,接受谈心的学生人数高达26万人次。
10年坚持,“青马班”成为坚定理想信念的“大本营”。10年来,“青马班”坚持两周一次共36学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理论学习,还邀请杨叔子、李培根、吴天祥、桂希恩、欧阳自远、顾海良、黄百炼、袁隆平等与学员面对面交流。迄今,“青马班”累计培养1000多名信仰坚定、恪守信念、信心强烈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10年坚持,“万人创百星”成为引领成长的旗帜。在这项个性化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中,“学习之星”、“科研之星”、“自强之星”、“学干之星”、“道德之星”、“口才之星”等璀璨生辉,“万人创百星”也荣膺“湖北省校园文化成果一等奖”。
10年坚持,生命教育让奉献精神成为人生坐标。青年教师丁齐柱、大学生赵传宇、“10•24”全国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多名师生见义勇为、勇救落水者,被传为佳话。2015年6月,“东方之星”号客轮事故发生后,学校派出由心理学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师生组成的救援小分队30人,汇入了“小城大爱”。
20年坚持,“阳光号列车”成为享誉全国的志愿服务品牌。这个大学生志愿服务公益组织,在20年学雷锋活动中诞生,如今志愿者已由最初的140人发展到现在的近6000人,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因为坚持立德树人,长江大学涌现出大批优秀毕业生,累计为社会培养了39万多名各类专门人才,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奋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战场。
推进特色发展——
坚持产学研合作教育
长江大学坚持走产学研合作道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宗旨,不断创新合作育人模式。学校被授予“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示范单位”,产学研合作教育成为长江大学鲜明的办学特色。
作为省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长江大学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国家质量工程项目、教育部与湖北省各类有关产学研合作研究的项目60余项,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0项,其中一等奖5项。“产学研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建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从“311”、“611”、“4+1”单一行业合作模式,到“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两基三段式”等多学科合作教育模式,再到具有不同学科专业特点的“知识+能力+品格”的工学交替模式、“专业学习+科研训练”基地实训模式项目主导模式,长江大学的合作育人模式不断创新和发展,并推广到全校20个学院72个专业,受益学生达3万余人。
形成运行机制建立合作组织。建立了一套保障产学研合作育人的有效运行机制,成立校地、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学校与企业、地方政府和高校合作等事宜;成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办公室,负责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推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夯实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和拓展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覆盖全校91个本科专业的417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同时,与石油企业共建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研发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8个企业重点实验室;与部属高校和地方企业共建5个协同创新中心,其中2个由长江大学牵头;与企业共建8个研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2013至2016年,合作企业向学校捐赠的实验仪器设备价值达到2232万元;企业在学校设立各类学生奖学金和助学金项目141项,奖金总额达943.8万元。
实施“四进入”合作育人。进入教育理念,产学研合作进入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进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进入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明确校内外平台与基地的教学与实习环节;进入教学实践过程,规定本科生要有累计不低于25%的时间在企事业单位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实践,规定相应的学分,实行“双导师制”管理;进入教学管理制度,产学研合作实行学校、学院、教师“三级”管理。
建立联动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与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合作,成立长江大学创新创业中心,承揽研究开发项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2016年学生获实用新型专利19项。兰科白芨项目获风投资金3500万元,雷霆科技获天使基金200万元,法斯特电子商务公司获天使基金20万元。
致力培育学生创新能力,长江大学入选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2012年,学生的参赛作品《LX-10E+锚杆锚固质量检测仪创业计划》荣获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有60多件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获湖北省“挑战杯”大奖。去年,又有283个项目申报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与学生1190人。
服务国家建设——
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为适应经济社会新需求,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工业制造、高新农业、政府智库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高对地方与行业的贡献力。
打好“石油牌”,让优势学科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学校充分发挥石油学科优势,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和行业需要积极开展科研,获得了多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
研发的钻完井液系列产品在涪陵焦石坝国家页岩气开发示范区完全替代进口产品,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研发的数字岩心扫描仪器系列产品在与德国同类产品的竞争中胜出,常年占有国内该领域90%以上市场;研发的油田化学系列产品10多年来一直应用于海上石油钻探;研发的石油仪表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油田生产现场……为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学校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仅在学校所在地荆州市就注册有10多家企业,年均产值超过8亿元,上缴税收超过5000万元。
打好“农业牌”,用创新成果帮助农民创业致富。学校在高新农业方面,形成了“鳝、稻、楠、药、水”品牌。研发的黄鳝网箱养殖技术助推行业年创产值150亿元以上;育成2个抗稻瘟病三系杂交水稻新不育系长农1A和长农2A,育成杂交晚籼新组合长农优982;建立的楠木种质资源圃,具有全国最大的资源种植规模,推广楠木产生的经济效益达5亿元;发明专利“一种传染性法氏囊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成功进行转化,其单个产品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占领全国同类产品90%以上的市场份额;猪圆环病毒2型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近3年获经济效益1.8亿元,减少由猪圆环病毒2型造成的经济损失35亿元等。
打好“区域经济牌”,以智库建设聚焦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学校竞争性获批承担了湖北省人民政府“推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发展研究”、湖北省发改委“承接产业转移理论与荆州承接产业转移实践研究”等重大课题研究任务,撰写的“关于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加强依法治村的提案”被评为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优秀提案;获批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基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高校党内监督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引起中共中央宣传部的重视;同时受邀承担国家民政部的2项研究课题。
打好“荆楚文化牌”,弘扬优秀传统彰显文化自信。根据学科特色和地方特点,学校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打造荆楚文化研究高地。长江大学楚文化研究院,出版了10多部高质量的考古报告,发表了大量的发掘简报、藏品介绍、译文等文章,承担了荆州市《“楚王宫”项目专题研究策划方案》等重要项目,并通过在中央媒体讲解楚文化、连续主办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不遗余力传播、宣传及弘扬地方文化。
奋斗之上,未来浩瀚。
长江大学如同一艘巨型航母,在她的孕育下,更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将从她的母体中走出。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火热实践中,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也必将留下她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