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记者 胡红霞/文 徐健剑/摄)10月25日,党委中心组(扩大)集中学习会暨长江大讲堂(第11讲)报告会在12教405报告厅举行,湖北省社科院院长宋亚平教授做客长江大讲堂,讲授中国农业农村改革40年的基本经验与教训。
“40年间,改革开放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大踏步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要法宝,更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40年间,我国农业和农村改革在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全面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历史长河中功不可没。”报告会伊始,宋亚平高度肯定了农业农村改革40年的成就,农业农村呈现出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局与辉煌进步。他认为农业农村改革40年的斐然成就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农业生产呈现出一路高歌猛进和持续繁荣昌盛的态势,农业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持续调整,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不断增强,农民收入呈多元化持续增长格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农业投入不断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越来越快;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的公共服务不断强化;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公平、正义、有序、法制的农村社会治理局面。
“农业农村改革40年的伟大业绩有目共睹、来之不易,积累了许多弥足珍贵、令人信服的实践经验。”宋亚平说,这些宝贵的经验让农业农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宏伟变化,呈现出有目共睹的巨大发展。同时,他认为,除了人们所普遍熟知的重要经验外,还有5条基本经验也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认真总结与努力弘扬。
一是要始终把握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不断改革发展,农村的人民公社制度、“分田单干”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度,都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产力强烈要求突破生产关系束缚的逻辑产物。但是农业农村改革并走向现代化将是长期的历史过程,由于农民思想观念的局限性,管理机制的滞后性,传统生产方式的制约性,以至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分有余统不足”,甚至“只有分,没有统”。宋亚平说,40年来,农业农村的许多政策是以推动和促进生产力发展为“靶标”的,对生产关系调整改革的内容不多、力度不足、思路不清。他认为,我们必须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地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始终把握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不断地深化改革、推陈出新,让生产关系通过自我调整及时而有效地适应正在变化发展中的生产力需求,充分发挥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正面效应。
二是充分发挥好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正能量。宋亚平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与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如何避免市场机制的失灵与行政干预的错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行政干预的积极效应,这是我们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课题和重大实践课题。农业农村改革40年的历程,实际上就是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两大力量相互碰撞、相互适应、取长补短、相互融合的渐进过程。宋亚平以湖北省生猪价格的涨跌为例,充分说明了市场机制与政府行政干预的两面性。他认为,既要充分发挥好市场机制和行政干预的正效应,又要努力抑制住市场机制和行政干预的负能量,需要我们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科学认识、准确把握,强调辩证法和“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切实运用好。努力形成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从而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牢固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有机结合。宋亚平认为,作为一种制度改革的方式方法,顶层设计非常重要,但农业农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分布广阔、人口众多,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生产要素、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各有千秋,相互之间便呈现出很多不同甚至天壤之别。所以,在改革发展中,必须要重视基层的创新作用,要让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只有当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紧密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农业农村内部的各种活力才能如涌泉一般,各种矛盾与困难才会被不断地突破,改革、发展才能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
四是高度尊重农民群众对农村事务的主体地位。宋亚平以湖北省的“大包干”、选派村干部和精准扶贫的一些政策入手,深入浅出的说明了政府“替民做主”而忽视农民主体地位的传统惯性思维在农业农村的改革局限性。宋亚平说,农业农村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农业领域如何改革,农村社会怎样发展,通过何种路径去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美好家园,农民自己心里最明白,也最有发言权。农业农村改革40年的经验与教训证明,如果不能确保农民的主体性地位,任何关于农业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都很难获得农民的认同,也就不可能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最终只能是“镜花水月”。因此,政府必须要始终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具备历史耐心、倾听农民呼声、守望农民愿景、相信农民智慧、依靠农民力量,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努力为农民提供表达利益诉求的良好环境,培养农民话语表达的自觉意识,鼓励和支持农民选择、探索、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路径,通过典型示范,积极引领农民广泛参与农业农村改革与发展。
五是努力追求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宋亚平说,农业农村改革不是孤立于“三农”领域的内部活动,而是一个广泛涉及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农民群众与其他公民,以及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几乎所有重大领域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都有着“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关联性。他认为,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严格按照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原则,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紧密围绕抓关键、补短板,促农业不断增效、保农民持续增收,不失时机地深化农业农村领域的各项改革,努力开创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两个半小时的报告,宋亚平以深入浅出、举重若轻、通俗易懂的言语倾尽中国农业农村改革40年,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知识盛宴。
报告会后,宋亚平与在场师生互动,还接受了学生记者的专访。
报告会由副校长李家宝主持,机关及直属单位全体处、科级干部,各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科级干部及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和青马班的学生代表聆听了报告。武汉校区以视频直播的方式参加了会议。
(编辑 李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