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学生记者 叶壮/文 记者 曾尉/摄)月亮上到底有多少奥秘?中国的“探月计划”如何进行?3月26日下午,武汉大学副校长李斐教授做客 “致远计划”名家讲坛第41讲,为长大学子带来主题为《月球探测与科学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会在东校区11教报告厅举行。校长助理刘荣华和部分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李斐教授首先从月球的概况谈起,为了使同学们更加具体地了解月球,他将月球的质量、平均半径和引力等有关参数与地球做比较,并指出“超级月亮”是由于月亮运行到近地点造成的。他向同学们一一列举了关于月球起源的四大猜想,从地球分裂说、俘获说,再到同源说和大碰撞分裂说,他认为这四种说法虽然各有论据,但并非绝对正确,依然存在诸多未解之谜。
对于人类研究月球的原因何在,李教授指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占领资源,而这些资源不仅仅包括月球上的矿产资源,还包括高位置资源和特殊环境资源等,除此之外对太空计划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试想一下天文台建在月球上研究其他天体,该有多么方便啊!”李教授感慨道。
李教授带领大家一起回顾了人类探月的三次高潮。冷战时期美苏军备竞赛导致第一次探月高潮,而人类也第一次实现了绕月飞行和登陆月球;由美国布什总统提出的重返月球设想掀起了探月的第二次高潮;而新近崛起的中国、日本和欧盟等在探测月球领域取得的长足进步也是不容小觑。
“中国的探月计划分为‘绕’、‘落’、‘回’三步走,而今已实现完成‘绕’、‘落’两个阶段,正在向第三个阶段大踏步迈进。”李教授详细剖析了中国的探月计划。随后,李教授还展示了“嫦娥一号”到“嫦娥三号”的发展历程,并解析各个阶段的使命及其亮点,引起同学们阵阵惊呼。
李教授详细介绍了空间技术发展对月球重力场模型改进的四个阶段,人类对月球重力场模型的构建从低阶逐步走向高阶、从近月面到远月面、从低精度到高精度高分辨率实现了三步至关重要的跨越,大大促进了对月球的探测。他坦言前两个阶段仅仅只是目的性变化,而后两个阶段则是革命性变化,并强调创新对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如果所谓的‘创新’不能解决科学问题,那就是瞎折腾。”李教授说。
在讲座最后,李教授就同学们关于“如何处理太空垃圾”和“如何更好地推进月球探测”等问题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并寄语同学们为实现中国成为航天大国而不懈努力与奋斗。
李斐,男,1960年8月生,湖北省武汉市人,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湖北省副主委,第十一届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现任武汉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历任地球科学与测量工程学院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责任教授,校研究生部副主任、主任;2000年8月至2005年3月任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兼培养处处长;2005年4月至2009年5月任武汉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测绘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6月任武汉大学副校长。先后承担及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
长期从事测绘遥感信息工程领域科学研究,担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兼职教授,国家GPS工程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委员,《地球物理学进展》、《测绘通报》、《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测绘科学与工程》等杂志编委。
(编辑 一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