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长大要闻 >> 正文
长大要闻

【长江讲坛第16讲】高德利院士解读复杂油气工程若干科学研究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6-09-21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记者万文婷/文 记者徐健剑 学生记者李新林/摄)当“Easy Oil时代”已经结束时,我们如何开发更多的资源?当唯有“上天、入地、下海、登极”才能触碰到油气资源时,我们如何应对严峻的自然挑战?针对这些问题,9月2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德利做客长江讲坛,在武汉校区新落成的学术报告厅做题为《复杂油气工程若干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学术报告。

报告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的学科概念入手,结合工程实践,概括出油气工程学科的特点并逐条分析。在“全球油气资源丰富,但容易开发的常规资源越来越少”的大趋势下,高院士说:“要开发剩余的石油、天然气、地热、地下水等矿产资源,就必然面对‘入地、下海、登极’的严峻挑战,必然会对油气工程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如何应对现实环境的严峻挑战?如何提高油田的平均采收率?高院士指出,关键在于钻采工程技术:是否具有更大泄流面积的先进井型(如复杂结构井)?是否拥有更高效的人工举升系统(如井下或海底分离装置)?是否拥有更好的油藏监测与管理?是否拥有更高效的三次采油措施?

“让钻头会说话”,这是高院士对定向采井理论的俏皮比喻。随着技术的发展,油气井由直井发展到定向井、丛式井,再到水平井、复杂结构井等,井型趋于复杂化,高院士介绍了复杂结构井磁导向钻井随钻测控技术。他说,这种技术提出了大位移水平钻井延伸极限的新概念,创立了裸眼延伸极限的预测模型及综合评估方法,考虑了“局部力学效应”,从而提高了预测精度,摆脱了传统随钻测量技术难以满足邻井距离高精度测控要求的缺点。

以墨西哥湾发生的井喷灾难性事件为警钟,高院士最后提出“复杂工况油气井筒完整性”。从弹性地层、蠕变地层、断层错动、水力压裂等定向井工况一一进行分析,并简要介绍了多梯度控压钻井理论与技术,对如何解决深水油气田安全高效开发等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整场报告逻辑严谨、数据丰富、案例详实,中英双语交叉,学术含量高、信息量大。报告对复杂油气包括页岩气的开采技术、复杂井型原油开采及复杂工况油气井筒完整性控制技术方面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报告会后,高院士与师生热情互动,学生代表向他敬献鲜花。

在接过由校长谢红星颁发的寓意“尊崇学术”的长江讲坛杯后,高院士还接受了学生记者采访,并欣然题词——“术业专攻,重在创新”。

报告会由副校长周思柱主持,武汉校区相关负责人及石油学科的部分师生聆听了报告。

高德利,油气工程专家。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担任国务院学位会第七届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六届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咨询专家,教育部第七届科技委地学与资源学部委员,中国石油学会常务理事兼石油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受聘为《Science Bulletin》、《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 Science》、《Journal of Nature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Petroleum Science》、《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等SCI期刊的顾问编委或副主编。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井下力学与控制工程、地层钻井特性评估、井筒完整性及定向钻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发表期刊论文40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220余篇),出版专著6部,授权发明专利30余件并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和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以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和二等奖6项。其科研团队2004年首批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入选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曾获首届孙越崎能源大奖、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及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等。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编辑 陆峰)

新闻排行榜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