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长大要闻 >> 正文
长大要闻

“三堂课”:育心且育人——长江大学巧做“心”文章

发布时间:2016-11-21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

     

□记者 康群

在长江大学,有门“心”课耳熟能详、声名远播,那就是专门针对新生开设的“三堂课”:女生讲堂、素质拓展、心理知识培训。

“‘三堂课’,着力于‘心’。启动至今,受到新生热捧。”说起“三堂课”,长江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王丽一脸欣慰。

触及内心的女生讲堂

2013年初秋,初进大学校园,文学院新生郭红云踌躇满志。仅仅几天后,诸多的不适一一袭来。

“陌生!”一连几天,来自河南新乡的她脑子里都闪动着这个词。郭红云回忆说,“满眼的陌生人,陌生的语言,陌生的饭菜口味……而且,寝室里的‘卧谈会’总是持续到凌晨,困得睁不开眼,却又不好意思打断。”

“我开始有些焦虑,也前所未有的想家、想妈妈。”郭红云感叹。

就在郭红云被不适困扰时,女生讲堂向她敞开了大门。“针对女生身心特点,以‘谈情说爱’为讲座重点,将自我发展、寝室关系、安全防范……摆上桌面,在讨论中化解困扰。” 女生讲堂的宗旨一下子牵住了郭红云的心。

第一堂课让郭红云至今仍记忆犹新。那堂课讲的就是寝室关系,作息时间不一致?生活习惯不相同?……怎么办?抛出问题后,王红桥老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五项原则’很管用。有什么问题大家先‘约法三章’、学会换位思考。” 郭红云说。

就这样,郭红云爱上了女生讲堂。“每次走出‘女生讲堂’,都如沐春风,神清气爽。对四年的大学生活满怀憧憬和期待。”她说。

像郭红云一样,化工学院的刘艺也对女生讲堂情有独钟。“有堂课的话题,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恋爱和性行为!虽然有些害羞,但我们无一例外都听得非常专注。”

在回味聆听讲座的收获时,刘艺在笔记本上这样写道:“这些知识,老师娓娓讲述,有大道理,也有小细节。走路不要看手机、带耳麦,天黑不要独自出行,乘电梯要站在按键旁,搭出租车最好坐后排……点点滴滴,像妈妈,像姐姐的絮语,温暖、亲切、自然,入脑入心。”

据女生讲堂课程负责人易丹老师介绍:“2013年以来,每年都有3000多名女生走进讲堂,讲堂成为了她们足可信赖的‘好朋友’。”

班级抱团的素质拓展

“素质拓展让我有了家的感觉,我们的班级就是一个家。”来自山东德州的管理学院新生黄明俊说。

黄明俊所说的素质拓展,不是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以班级为单位的“组团作战”。“每年新生入学季,学校运动场就如同‘战场’,素质拓展训练如火如荼。”他说。

“穿越电网”、“急速60秒”、“漫漫人生路”……一个个项目,让8000多名新生在洒下汗水、泪水的同时,也收获了友情,增强了团队意识。

“印象深刻,收获多多。”计科学院新生李启明在训练结束后,在QQ空间里写道:“‘锻炼自我,熔炼团队’,我真切地体味到了‘个中三味’”。

和李启明一样,很多新生都在空间里写下了自己的收获:“和大家在一起的感觉这么好。”“今天是我人生中最美最纯真的一天,谢谢你们与我共享人生!”……

李启明介绍,每次素质拓展时,为了集体荣誉,大家都聚到一块“想招”——如何顺利地实现目标?虽然过程中有胆怯、有犹豫、有争执、有失败,但更多的是成功后的笑声、泪水、欢呼和拥抱。

“我体重将近200斤,当我躺在同学们双手撑过头顶的‘传送带’时,我哭了。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穿越电网’时,大家就是兄弟姐妹,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回忆曾经的过程,新生们感慨连连。

“漫漫人生路”,在临床15级的徐天同学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盲眼状态走过用钢管搭起的一架云梯,极度缺乏安全感,很是不易。不少同学因为胆怯,不敢迈出第一步。即便迈出了,也一直心颤、腿抖。”

“有名新生,通过后,摘下眼罩,满脸泪水,一个劲地谢谢大家。”徐天说,“那天,我明白了,在大学,只有相互帮助、支持、信任,才能走好‘漫漫人生路’。”

机械学院的夏继红是新生素质拓展的教练。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夏继红要在训练场地呆上9个小时。“虽然辛苦,但看到新生的成长,更多的是喜悦。”她说起一个新生的转变:早上来时,双手插在裤兜里,冷眼旁观;快到中午时,慢慢靠近队伍,开始参与;“穿越电网”,他充当“垫脚石”。闭营时,他感慨,原来冷漠的不是班级,而是自己封闭的心。

据统计,迄今,素质拓展累计达650多场。根据调查反馈,96%的新生认为素质拓展锻炼了自我,提升了团队意识,促进了班级融合。

新生骨干的心理培训

作为寝室长,农学院的韩爽宁多了一份职责:传播健康知识、关心同学心态、关注心理危机。

原本在韩爽宁眼里,寝室长就是多做点事、多出点力,协调好室友关系。“没想到还有这份职责。当好一室之长,还真不容易呢!”他说。

韩爽宁记得,担任寝室长不久,他被安排参加了新生骨干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第一堂课是讲心理危机,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原来以为这些心理疾病离自己很远,其实很近。”他道出接受培训后的体会。

缘何要重点培训寝室长?王丽这样解释:寝室是学生在学校的“家”,学生的生活困扰、情绪变化、心态起伏,“家人”,也就是室友最清楚。因此,做好危机预防,打通信息屏障的“最后一公里”,就是让每个寝室都有一个心灵的“守护者”和危机的“警卫员”。

“这也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之处,将培训范围扩大到班长、团支书、心理委员之外的寝室长。”王丽说。

“效果很好。”荆州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彭俊医生曾多次点赞寝室长,“有些患者,幸亏被寝室长及时发现,得以迅速救治。”

彭俊医生说起这样一件事:有名同学,晚上突然情绪激动,语无伦次。寝室长当即组织同学轮流陪护,并迅速报告辅导员和医生,医生确诊其为急性精神障碍发作。“要不是寝室长及时发现,很难有效治疗。” 彭俊说。

同时,为给新生骨干输送充足的心理学“养份”,使他们既不“谈虎色变”,也不“掉以轻心”,培训老师下足了工夫。他们集体备课,从框架体系、主要内容、专业知识、案例故事,到课件设计、措辞用语都精心准备、仔细琢磨。培训前说课、试讲。

像程坤老师,就在选题上数易其稿,并不断丰富、丰满教案。讲授时,生动的案例、鲜活的故事、直观的视频……穿插其间,信手拈来。

数据显示:每年对新生骨干的培训不少于20场,受训者近2000人,95.7%的参训学生对培训效果表示满意。

“三堂课”,育心且育人。

2013年,长江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为首批省级立项建设示范中心单位。“每年对新生开设‘三堂课’,目的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精、做细、做实,做出实效。”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金鑫说。

目前,“三堂课”,已成为长江大学“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探索中不断行进。

(编辑 陆峰)

新闻排行榜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