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长大要闻 >> 正文
长大要闻

【砥砺奋进的五年】科研篇:长江大学科研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17-12-29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

     

□记者 李胜杰

扬帆正当时,起航砥砺行!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题为“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的重要讲话;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为新时代中国的科研发展指明方向,是对高校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极大鼓舞。回顾长江大学第一次党代会以来,长江大学始终坚持科研兴校、产学研结合,注重创新创业,在科研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的同时,实现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过去五年,学校始终秉承“尊重学生、尊敬学者、尊崇学术”的办学理念,不断强化学校行政管理机构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坚决贯彻“核心竞争力和重大影响力”这一强者更强优者更优的科研工作思路,重点开展“高级别平台建设、重大科研项目申报、高水平成果培育”,通过实施“有组织的科研”,强力推动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档升级,努力走出了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人特我异”的科研发展之路。

过去五年,学校精心谋划、高屋建瓴,明确提出主打石油、农业、区域经济、荆楚文化“四张牌”的重要举措,大力实施了学科交叉融合和打造长江品牌的二大战略,有效促进了学科的开放与交流,形成了一批具有自身特色的优势学科,有重大影响力的研究领域,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培育出了相当数量的一批科研团队,研发出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瞄准科研前沿,产出重大成果

学校注重顶层设计,紧紧围绕核心竞争力和重大影响力来修改制订相关政策,先后出台了全新的《长江大学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实施细则》、《长江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实施细则》、《长江大学科学技术成果管理办法》、《长江大学科学研究资助与奖励办法》、《人文社科成果培育计划》等一系列文件,加大了科研培育和成果奖励的力度,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与激励作用,瞄准科研前沿,有力促进了具有重大影响力和有巨大社会效益的科研成果产出。

自2012年开始,以获得《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及其工业化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为良好开端,学校连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变质岩内幕油气重大发现与高效开发技术》、《海上绥中36-1油田丛式井网整体加密开发关键技术》,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控新技术构建及其应用》等大奖纷至沓来。2015年,周思柱教授参与的《超高压大功率油气压裂机组研制及集群化应用》项目成果又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近日,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公布的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结果中获悉,由许明标、王昌军教授等与中石化联合申报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涪陵大型海相页岩气田高效勘探开发》在二轮初评中以特等奖进入最后一轮复评;由楼一珊、李忠慧教授等与中海油联合申报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南海高温高压钻完井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也在二轮初评中获得通过,并以一等奖进入最后一轮复评。同时,2017年度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申报的省级科技奖项全部获批。

2015年,陈誉博士在国际著名钢结构杂志《Thin-Walled Structures》上连续发表5篇学术论文。2016年,吴强盛教授在国际权威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连发3篇论文。2017年,习志江博士发表于美国化学学会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的论文被检索为高被引论文。2017年,李承道教授以我校为署名单位之一的论文作为封面文章在国际顶级杂志《Nature》上发表……

其它类型的成果也获得突破,2015年度首次以长江大学为选育单位通过省级审定水稻新品种2个,2016年制定省级地方标准3项。

回望即将过去的2017年,学校科研工作全线飘红!预计全年将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1项,同比增长75%。国家科学基金有62个项目获立项资助(社科基金有7项),其中有4项联合重点,同比增长29%,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三大检索系统等收录的论文总数598篇,同比增长29%,创历年最好水平。国家发明专利有110项获得授权,同比增长37%,为历年来最多。到账科研经费2.419亿元,同比增长12%。同时,重大科技成果的应用产生广泛影响,8月12日的《中国教育报》在“聚焦高校科技创新助力创新驱动发展”系列报道中,以“长江大学:技术创新助力页岩气革命”为题,对学校的相关科技成果进行了报道。

这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的获得,均凝聚着我校奋斗在科研一线教师们的汗水与心血!

树立科研标兵,促建创新团队

为了树立科研创新标杆,培养科研创新意识,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弘扬科研创新精神,五年来学校十分重视科研团队建设,及时启动校级研究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并按照教育部、湖北省和学校三个层次开展建设,通过挖掘骨干、培育重点,凝练重点方向,形成以领军人才为核心、梯队结构合理的研究创新团队,保持可持续的学术科研发展后劲。通过对典型优秀团队的重点扶持,支持他们走出去、站起来,推动他们逐渐在国内乃至在国际上形成大的影响力,打响长江品牌,推动契合我校“四张牌”特色的重点科研团队发展。

青年教师是学校科研的后备力量,更是科研创新团队的生力军。为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挖掘各自的研究领域,积极参与和联合申报科研项目,让他们能够充分享受到科研的快乐,学校于2015年新出台了《长江大学青年科研支持计划基金管理办法》,当年共资助青年基金83项、青年科技创新团队5个,资助经费共计361.5万元,2016、2017年度又连续进行资助,为青年教师在长大接续性开展科学研究创造便利条件,为学校科研队伍梯队的形成提供强力支撑,为确保学校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016年学校开展了“十二五”长大科研百人推选活动,甄选科研领头羊,促进科研团队建设,在政策、资金、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各个具有研究特色和优势的团队犹如雨后春笋迅速壮大,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授及团队,以及优秀科研新秀,为学校的科研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17年,杨代勤教授受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特色淡水鱼体系黄鳝泥鳅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是目前湖北省省属高校唯一入选专家。

2016年度,佘跃惠教授领衔团队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联合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成功获批,这是当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材料学部油气开采领域唯一获批的重点项目,实现了我校在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上“零”的突破。2017年又再接再厉,易先中、唐友军、高梦祥、王峰等教授领衔的团队分别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上海大学等联合申请的国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均成功获批,标志着我校在国家基金申报方面不仅在数量上创下历史最好水平,在质量上也实现了飞越。在省自科基金领域,也是收获满满,自2015年开始连续获批高级别的杰青、创新群体项目。

2016年,特聘教授李和中领衔团队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这是我校获批的第一个哲学社科类国家级重大项目。郑军教授领衔团队连续获批湖北省委重大调研课题、湖北省政府重大招标课题及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这些都是社会科学研究服务政治、经济领域的典型代表,标志着我校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人文社科新型智库建设初现成效。

荆州是楚文化的重要聚集地。作为地处荆州的地方高校,长江大学引才建库,利用地理优势,强力打造楚文化品牌。2015年学校成立楚文化研究院,聘请省社科院副院长刘玉堂为楚文化研究院院长,聘请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楚文化研究院成立以来,团队成员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出版了《楚国史》《荆楚文化论丛》《楚国思想与学术研究》等学术专著、教材30部,《世纪楚学》丛书获湖北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强化平台建设,推动学科融合

通过顶层设计、整合资源和创新体制机制,学校积极组织申报和建设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研究平台。

2013年学校出台制定《长江大学科研机构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同年即新增“非常规油气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5个。

2014年科研平台建设工作全面推进,学校共设立校级科研机构40个,校企合作研发中心1个,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6个。防漏堵漏技术研究室正式授牌成为油气钻井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分室,实现我校国家级实验室“零”的突破。

2015年,新增石油石化污染物控制与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国家能源稠(重)油开采研发中心分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省级科研平台2个。

2016年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5个,2017年又新增3个省级科研平台。

学校在大力强化平台建设的同时,积极实施人文社科发展基金、基础学科发展基金、科研机构发展基金等三大发展基金战略,注重学科内涵建设,以问题为导向,建立以学科为中心和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机构,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催生学科新的方向和生长点,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联合攻关解决国家重大需求。

2014年,学校设立SCI论文写作工程专项,组成研究专班,负责对优势学科的高水平论文进行翻译、润色和推荐发表,以此提升我校SCI论文的发表数量,近几年来SCI检索论文呈现连续增长态势,2017年同比增长更是高达58%,创历史最高水平。同时设立医学与石油学科交叉研究专项,将我校医学学科的研究力量与石油优势学科进行结合,开展对石油行业从业人员健康问题的研究,借此寻找新的科研增长点。

促进成果转化,加强社会服务

学校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了专门平台,新出台了《长江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办法(暂行)》等文件,于2014年成功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近年来,推荐相关科技成果参加新疆克拉玛依技术成果交易会、山东东营机械装备交易会、湖北省科技成果拍卖会等。学校科研经费已经连续8年超过2亿元,2015年科研总经费位居全国高校第97位,其中来自于企业的科研经费位居全国高校第51位,充分表明长江大学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和服务社会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学校积极参与华中农高区建设,在太湖管理区征购土地1907亩,规划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园。2014年以来,学校启动了49个服务三农项目,建立了17个新农村建设服务基地,开办培训班,培养农业土专家。

荣俊教授领衔研制的圆环病毒疫苗自投放市场后,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先后获得2015年、2016年中国生猪业产品榜《最具影响力圆环苗》荣誉称号。

李建华副教授研发的数字岩心扫描仪器系列产品在与德国同类产品的竞争中胜出,常年占有国内90%以上的市场。

易先中教授的一项专利以200万元转让湖北佳业石油机械有限公司,徐建龙教授的“长农粳1号”以50万元转让给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7年,郑军教授《关于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加强依法治村的提案》被评为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优秀提案;法学院徐前权教授团队应民政部邀请承担安置项目处置规程的制定;党史党建专家尹业香教授应中宣部邀请参加治国理政论坛“全面从严治党理论研讨会”;楚文化研究院刘玉堂、孟修祥、徐文武三位教授出镜央视纪录片《长江》讲解楚文化,并受邀参与荆州市文化旅游建设项目楚王宫策划与建设。

董焰教授始终以“为人民而放歌”的精神追求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是湖北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湖北综合文艺最高奖“屈原文艺奖”的获得者。

向兴金、余维初、罗跃、梅平等教授研发的系列油化产品质量可靠、高效实用,有效解决了油田实际需求,多年来一直应用于生产一线。

还有许许多多的教授,如刘瑞林、李维锋、郭康良等教授常年工作于油田生产现场,朱建强、杨隆维、邢丹英、苏应兵等教授常年工作在田间地头,这些教授多年来专注于一个研究领域,以十年磨一剑的恒心将其做精做强,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得有关单位的认可和好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30日召开的“科技三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总书记的话语,实际上就是对学校多年来鼓励老师们在扎实做好人才培养的同时,注重创新创业这一办学理念所给予的最高褒奖!

2016年,学校还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新疆克拉玛依市成立西部研究院,与新疆油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科研工作开辟新的领域,为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搭建更好平台。

扩大学术交流,提升学校影响

学校着力打造“长江品牌”,形成了以“长江讲坛”为代表的特色学术品牌。“长江讲坛”成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重大影响力的高端学术载体。通过这一载体,学校邀请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拓展师生学术视野,触摸学术前沿。自2014年,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等26位国内外学术大师为我校师生奉上精美学术大餐,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在“长江讲坛”的引领下,各学院的学术讲座也是精彩纷呈,学术氛围浓郁。

2015年学校承办“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等高端学术会议,2016年主办“第二届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学术交流会议,2017年承办全国农林高校“科技三会”等大型学术交流会议。各学院也承(协)办各级各类学术会议,促进相关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水平提升。

布局未来发展,谋划前景目标

过去五年,长江大学合理把握学校定位,积极对接国家、地方、企业重大科研需要,形成优化合理的科研布局;过去五年,长江大学积极培育重点研究方向,构建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科研体系;过去五年,长江大学积极探索,注重创新,创造新的科研增长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犹如启明星,永不褪色。创新驱动发展,科学引领未来,作为一所省属规模最大的地方性综合高校,长江大学必当筚路蓝缕,砥砺前行。

新时代,新目标!在国家建设“双一流”高校的大背景下,长江大学全体师生不忘初心、同心协力,撸起袖子加油干,力争在科学研究、校企合作、成果转化等领域获得全方位发展,为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服务地方乃至全国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编辑 胡红霞)

新闻排行榜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