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志辉,1981年生,我校中医骨伤科学专业2005届校友。曾先后在贵州省毕节市四通综合医院、玉林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广东省博罗县连占生中医门诊部、广东省四会市万隆医院、广西贵港市解放军一九一医院等医院工作。2010年年底筹建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兴业县石南镇谭良村卫生室,担任负责人至今。2015年至2018年连续四年当选石南镇“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被评选为玉林市“玉林乡村好医生”、广西农村卫生协会“广西好村医”、兴业县“优秀村医”;2020年被评选为兴业县“最美志愿者”;2021年被评选为“兴业县勤廉先进个人”“玉林市优秀共产党员”,当选为玉林市第六届人大代表;2025年,荣获第二届广西“最美医务工作者”称号。多年来,他全心全意为谭良村村民提供周到的医疗服务,被村民誉为乡村“华佗”。

一辆略显陈旧的电动车,一个磨得发亮的棕色药箱,一个装着急救用品和记录本的深色手提袋——这是村医李志辉的标准配备。
十五个寒暑更迭,无论晨曦微露还是星夜沉沉,无论烈日当空还是暴雨如注,这个背着药箱、骑着电动车穿梭于田埂村巷的身影,早已深深烙印在六千余谭良村村民的心中。他像一座移动的堡垒,一道用仁心仁术和钢铁意志筑起的健康“长城”,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生命与希望。
仁心萌芽处,理想照归途
李志辉的家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兴业县石南镇谭良村。村里的劳动力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了,留守的大多是儿童和老人。他们急需一位“家门口”的医生。然而,村里的卫生室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医疗设施跟不上。用当地村民的话来形容:“所谓的卫生室就是一间破旧的砖瓦房,低洼潮湿、老旧昏暗。案桌黑乎乎的,上面摆着几个装药的小瓶子。没有执业资格证的医生在那里开诊。”村民们患上小病只能忍着,遇到急病重病,则不得不远赴县城求医,就医环境恶劣,就医质量更是无从谈起。“改变家乡缺医少药的现状”—— 这个念头像一粒种子,在他心底悄悄萌芽、日渐生长。中学时代,他郑重地向父母袒露心迹,道出自己“只为良医”的崇高志向,立志要悬壶济世,造福苍生。
2002年高考,李志辉被长江大学(原湖北卫生职工医学院)全医学类专业录取。大学期间,李志辉刻苦学习,专业成绩稳居年级前列,更常常利用课余时间为同学讲解难懂的知识点,赢得了师生们的广泛赞誉。大学毕业后,李志辉为了提高自己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先后到玉林市骨科医院、广东省博罗县连占生中医门诊、四会市万隆医院、贵港市解放军一九一医院等医院进修深造。
每逢李志辉休假回乡,家里的小院很快就会被闻讯而来的乡亲们挤满。大家拿着各种检查报告单,或是抱着发烧的孩子,或是搀扶着腰腿疼痛的老人,带着满眼的期盼围住他。“志辉啊,帮我看看这报告,县里医生说的我听不懂……”“李医生,娃儿咳嗽好几天了,吃了药也不见好,你给瞧瞧……”这样的场景,一次次冲击着李志辉的心。看着乡亲们因病痛而紧锁的眉头,看着他们因就医不便而流露出的无助,一个声音在他心底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定:家乡,比城市更需要医生!这里的人,需要的是他们信得过、知根知底、能真正守护他们健康的医生!而他,就是要做这样的一个医生!他要将现代规范的医疗带回家乡,彻底改变谭良村自建村以来缺医少药、只能依靠远途求医的历史。
2010年,李志辉决心扎根家乡做一名村医。然而,他的这一决定却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父母认为他们辛辛苦苦把他从乡村送出去读书,就是为了让他走出乡村,拥有更好的未来。不仅父母反对,当时的女友家里也表示无法理解:“你有执业助理医师证,在城市里可以找到一份稳定且待遇优厚的工作,为什么要回到村里做村医呢?工作环境和待遇都是天壤之别。将来两个人的日子要咋过啊?”

面对父母和未来岳父母的质疑,李志辉说:“城市医疗资源充足,不缺一个我这样的医生。但是家乡的父老乡亲们看病太难了,我必须回来。这里的人不仅需要医生,而且需要的是一个他们彼此熟悉、彼此信任的医生。”他的坚定决心最终感动了父母,也打动了女友的家人。女友与他一头扎进谭良村,他们拿出两人的全部积蓄——两万多元人民币,翻修了破旧的村卫生室。在兴业县卫生部门的支持下,他们开办了石南镇谭良村卫生所第二分所。李志辉担任医生,妻子则担任护士。他们在村里开诊施药,从此谭良村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病拿药,村里的医疗保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药箱伴奔走,仁心暖乡邻
乡村的医疗条件,无法与城市医院相比。没有CT、没有核磁共振,甚至没有像样的检验设备。没有轮班制度,意味着他是唯一的、24小时待命的守门人。
面对的病人群体,大多是抵抗力弱的老人、需要呵护的妇女和懵懂的儿童,常见的是感冒发烧、慢性病调理、腰腿疼痛和外伤处理。然而,条件的限制并未难倒李志辉。他凭借在多家医院进修打下的扎实医学功底,以及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和一双“回春妙手”。

为了最大限度地服务好村民,李志辉给自己立下了几条雷打不动的规矩:每日坐诊时间不少于9小时;急诊病人、年老体弱和病情危重的患者,一律优先诊治;对于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群众,视情况减免部分甚至全部医药费;对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患者,他倾注了更多心血。他利用业余时间,为这些患者一一建立了详细的纸质和电子健康档案,记录着他们的病史、用药、检查结果和随访情况。他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健康管理计划,并坚持定期上门随访或电话询问,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确保病情稳定。这种系统化、精细化的管理,在乡村一级医疗机构中实属罕见。
“随叫随到”,这四个字是李志辉十五年村医生涯最真实的写照,也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他的手机号码,是全村公开的“120”。“李医生,我爹心口疼得厉害!”“李医生,孩子发高烧抽筋了!”……无论是烈日当空的正午,还是寒风刺骨的深夜;无论是雷电交加的暴雨天,还是道路泥泞的台风后,只要村民一个求助电话打来,他立刻就会像听到冲锋号的战士,背起那个沉甸甸的药箱,跨上那辆忠实的电动车,义无反顾地冲进夜色或风雨中,奔向需要他的地方。
崎岖的村道,颠簸的田埂,都留下过他匆忙的车辙和坚定的足迹。许多个深夜出诊归来,累得和衣而卧,电话铃声一响,他又瞬间清醒。支撑他的,是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和刻入骨髓的医者仁心。
信任重千钧,善举映初心
村民们对李志辉的信任与感激,并未停留在口头的赞誉上,而是化作了最朴素、最真挚的行动。走进谭良村卫生室,细心的人会发现,候诊的长凳上,或者李志辉的办公桌一角,时常会悄然出现一些带着泥土芬芳的馈赠——几个新鲜的玉米,一把翠绿的青菜,几个红彤彤的西红柿,甚至是一小袋还带着泥土的花生。这些都是淳朴的村民们自家田里种的,是他们用最直接、最无声的方式,表达着对这位“自家医生”的谢意。
“其实村里的老人们,真正得大病的比例并不算特别高,更多是高血压、关节炎、老慢支这些慢性病。他们需要的,除了药物,更多的是心理上的疏导、情感上的陪伴和安慰。”李志辉拿起一个村民悄悄留下的红薯,无奈又感动地笑着说,“看到他们能健健康康地坐在门口晒太阳,能拉着我的手聊聊天,说说心里话,我就觉得特别满足,特别有成就感。这种被需要、被信任的感觉,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然而,面对乡亲们这份沉甸甸的情谊,他常常感到“头疼”,因为他深知乡亲们也不宽裕,多次婉拒,却又拗不过那份固执的真诚。这份“甜蜜的负担”,也成为他扎根乡村、初心不改的动力源泉之一。
在众多感人的故事中,孤寡老人梁远申的经历尤为触动人心。
那是一次普通的出诊路上,李志辉在谭良村西村自然片的村口,遇到了一位步履蹒跚、行动异常艰难的老人——梁远申。老人每挪动一步,都要依靠一张破旧的小矮凳作为支撑,身体佝偻,气喘吁吁。李志辉立刻停下电动车上前询问。得知老人是村里的低保户,两个儿子都已不幸离世,留下他孤苦伶仃一人生活。年事已高,加上有严重的关节炎和心肺功能衰弱,老人连独自走出村子去镇上看病都成了奢望。看着老人浑浊眼中流露出的无助和痛苦,李志辉的心被深深刺痛了。他当即在路边为老人做了初步检查。
自那天起,梁远申老人就成了李志辉心中最牵挂的病人之一。他定期上门为老人免费诊疗,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药,并常常自掏腰包购买必需的药品送到老人手中。细心的李志辉发现老人行动不便极大影响了生活质量和就医,便特意在网上购买了一个轻便的助行器,亲自送到老人家里,耐心教他使用。如今,在持续的治疗和助行器的帮助下,梁远申老人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精神面貌也好了很多。虽然步履依旧缓慢,但他已经能够自己拄着助行器,慢慢走到村头的小卖部买点日用品,甚至还能去买点自己想吃的小菜了。老人逢人便激动地说:“李医生真是个大好人啊!给我看病,一分钱都不肯收我的!看我走路难,还专门买了这个‘走路帮手’(指助行器)送给我!没有李医生,我这把老骨头早就……”话语未尽,已是老泪纵横。
另一位被李志辉感动的村民,是谭良村十四队的陈勿惠阿婆。陈阿婆患有慢性胃炎和风湿病,是卫生室的“常客”。她不止一次动情地对人说起:“李医生人真的太好了,对我们这些老家伙特别关心。每次看到我走到卫生室门口,不管他多忙,都会立刻站起来,迎上前把我扶进去,安排坐下,问长问短。这些年,我这把老骨头多亏了他悉心照顾啊!”这份感激之情在陈阿婆心中酝酿发酵,她萌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要给李医生写封感谢信!
老人识字不多,但她心意坚定。她找来纸笔,戴着老花镜,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真写下自己的心里话。写好后,她觉得还不够好,又特意请村里几位有文化的后生帮忙修改润色。最后,她找来一张干净的红纸,用最工整的字体,郑重其事地重新誊抄了一遍。“我这字啊,写得歪歪扭扭,不好看。但信里的每一句话,都是我的真心话!”陈阿婆小心翼翼地捧着信说,“去年就写好了,本来想找人用毛笔写得漂漂亮亮,贴在村里最显眼的地方,让大家都知道我们村有个多好的医生!可李医生知道了,死活不同意,说这是他应该做的,不能张扬……”于是,这封饱含深情的感谢信,陈阿婆就一直揣在贴身的衣兜里。每当有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村,或者有外面来的亲戚,她就会颤巍巍地掏出那封折得整整齐齐的信,一遍遍地讲述李志辉的好,希望让更多人知道,在谭良村,有这样一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好村医!

李志辉的医名,早已超出了谭良村的范围。精湛的医术、和蔼的态度,尤其是那份对贫困患者的体恤,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周边乡镇。如今,前来卫生室求医问药的,除了本村村民,还有不少来自葵阳、城隍、山心、大平山等邻近乡镇的群众。找过李志辉看病的村民们,不仅对他赞不绝口,对他的妻子杜娟同样充满了感激:“李医生真是没的说!杜护士人也特别好,对我们特别关照,打针换药都特别轻,说话也温柔……”
面对如潮的赞誉,李志辉总是淡然一笑,摆摆手说:“乡亲们的信任,是我最大的财富,也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这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认可,更是对我们基层医疗工作者这个群体的期许。守护好乡亲们的健康,这就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健康守门人,点亮振兴路
十五载扎根乡土,行走于田间地头,出入于千家万户,李志辉对乡村的疾苦有着最切肤的体会。他深刻领悟到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健康就是最大的财富,而疾病,往往是致贫返贫最直接、最凶猛的‘猛虎’。”他清楚地知道,太多家庭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而债台高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悲剧时有发生。因此,在为经济条件有限的村民诊治时,“花最少的钱,取得最好的疗效”,成了他心中铁一般的准则。
在为患者开具处方时,李志辉始终坚持两大原则:一是疗效最佳,二是价格最低廉。他熟知各种药品的性价比,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前提下,总是优先选择价格亲民、疗效确切的基药和国产药。能用一种药解决问题的,绝不开两种;能用口服药控制的,尽量避免注射;能在卫生室处理的常见病、慢性病,绝不建议村民往大医院跑。他常说:“乡亲们攒点钱不容易,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我们当村医的,既要看好病,也要替他们捂紧钱袋子。”

当国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政策如春风般吹遍神州大地时,李志辉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惠及亿万农民、防止因病致贫的重要国策。他积极响应,不仅主动学习政策内容,还化身政策宣传员,利用坐诊、出诊、随访等各种机会,向村民们耐心讲解参加新农合的好处、报销比例和流程。这项举措,真正打通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米”,将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实实在在地送到了村民手中,也让健康扶贫工作变得更加扎实、细致、有温度。
2017年,健康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李志辉深知责任重大,毅然踏上了更为艰巨的健康扶贫征途。他的工作重心,更加聚焦于村里的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和大病慢病患者家庭。他不仅严格按照要求,每月对这些签约对象进行入户随访,提供健康咨询、用药指导、康复建议等基本服务,还常常将自己的个人收入节省下来,购买一些常用药品或营养品,悄悄补贴给那些特别困难的家庭。微薄的资助,对于那些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家庭,却是雪中送炭的温暖。
“在健康扶贫这条路上,‘预防’永远是第一道关口,也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策略。”李志辉对此深信不疑。每年5月,当村里开始组织为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免费健康体检时,总是他最忙碌也最欣慰的时候之一。他深知,这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及早发现疾病隐患、进行健康干预的关键一环。他耐心地为每一位老人解释检查结果,提供健康建议,将慢性病管理的关口前移。他甘愿做那个推动国家好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的“螺丝钉”。
每月入户时,他都会带着最新的健康扶贫政策宣传单,用最通俗易懂的玉林方言,将“三保险三救助”“三个一批”“198兜底保障”“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等党的惠民好政策,掰开了揉碎了,一遍又一遍地讲给村民听,生怕他们因为不了解政策而错过应享的保障。
在打通服务群众健康“最后一公里”的漫漫征途上,李志辉怀揣着医者仁心的最美情怀,继续日复一日地奔走在谭良村的乡间院落、田间地头。他就是村民们的“医”靠,守护着乡村的安宁,守护着生命的希望……(社会合作处供稿)
(审核 彭飞 编辑 杨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