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一年辛劳,一年风雨,只为岁末回到家的那一刻,全家人团圆在一起。然而这份看起来简单的欢乐,对于石油人来说,却并不那么简单。因为运行着的钻井机器,能源的供给,一刻也不能停。即使是春节,数以万计的石油人,仍然一如往昔地守护在工作岗位上。在西北油田就有这样一对“教授级高工”夫妻——杨祖国、高秋英,丈夫是稠油开采专家,妻子是防腐能手。他们每年的除夕,几乎都是在轮台基地度过的。
怀揣梦想来到戈壁滩
2007年,杨祖国和高秋英硕士毕业。
在获取一个留校机会的同时,高秋英也收到了中国石化西北油田的offer,但工作地点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一个是熟悉的环境优美校园,一个是遥远的祖国边陲荒漠,该如何选择?
“‘油田缓蚀剂研究’,要应用到油田,解决油田的实际问题。”高秋英想起了导师梅平教授教他们做科研的初衷。“我们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去西北油田吧?那是个新油田,油藏深,难题多,我们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能够真正派上大用场。”此时,同专业的研究生同学杨祖国也向她发出了诚挚的邀请。
一种奇妙、美好的感觉突然遍布全身。高秋英没有再犹豫。“有梦不觉天涯远。”两个年轻人决定到新疆去,把科研梦扎根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上,扎根在祖国西部能源接替战略的阵地上,实践“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理想。
2007年7月到单位报到,恰逢油田防腐中心成立,高秋英成为了西北油田第一个专门从事腐蚀与防护工作的职工。白天,她跟着师傅跑现场,收集各类生产数据;晚上回到基地,她趴在电脑前分类录入,期间还要到实验室开展腐蚀介质检测、缓蚀剂效果评价,优化调整加注方案,然后再去跑现场、录数据、做实验……天天与大量数据、excel表格打交道,“996”“007”成了家常便饭。
更考验人的是恶劣的自然环境。深入油田现场跟踪取样的路,都是坑洼不平的石子路。要是去偏远点的油井,一坐就得好几个小时车程,常常让人在车子上颠簸得怀疑人生。不仅如此,戈壁滩上从五六月起就暑热难耐,强烈的紫外线直射,风沙更是戈壁滩上的常客。黄沙滚滚中,现场的工作人员得全副武装,飞巾、墨镜、安全帽,一套穿戴齐全,只露两个鼻孔在外面。记得有一次高秋英忘了戴飞巾,回家淋浴时从头发上冲下来的沙子,能够在浴室地面上铺一层。
“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努力,会在日后的某一刻,突然让你看到坚持的意义。”在跑现场、录数据、做实验的三年时间里,高秋英建了5大本台账,录取了3千多个穿孔点失效数据、8万多个监检测数据、9万多个缓蚀剂数据、21万个运行参数、54万个油气水化验数据。
这些数据,不仅是掌握油田腐蚀情况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让油田公司领导发现了高秋英这个人才,于是抽调专班,以她的名字命名,于2014年成立了“高秋英巾帼专家创新工作室”。
比起高秋英的“万事开头难”,杨祖国的工作伊始,恰逢油田喜获高产油流,拉开了稠油区块超稠油开采大幕。他所在的区油藏属埋藏最深、粘度最高的超深超稠油油藏,同时具有高含盐、高含硫化氢等特性。如何把这样环境下的稠油开采出来,在国际上都是一个难题。
面对这样的难题,杨祖国潜心钻研,探索了各种稠油分析手段,从一口口井油样化验分析开始,致力于剖析稠油致稠机理,在逐步揭开超稠油“面纱”的同时,与稠油开采团队一起,通过技术攻关和现场试验,最终将降粘方式锁定为化学降粘,从此开展了乳化降粘、油溶性降粘、催化降粘、复合降粘……
行至新疆,可抵岁月漫长。环境艰苦的戈壁滩,也有一种独属于西北的粗砺的美。茫茫戈壁之上,万里不见人烟,但金色灿烂的胡杨林,一簇簇充满生机的红柳丛,让人看到温暖明亮和希望所在。
杨祖国和高秋英,凭借过硬的业务能力和出色的工作表现,双双升任技术项目带头人。那一年,他们30岁。
梦想开出长(cháng)大的花
2023年的春天,似乎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一些。春雪刚刚消融,西北油田就传来喜报,杨祖国获得第五届“杰出工程师青年奖”,是新疆唯一获此殊荣的工程师,也是此次评比中中石化唯一获奖人。
2023年5月10日,当《工人时报》记者准备采访杨祖国时,他正在赶往堵水作业现场,去破解技术难题。“我必须去现场,对稠油油水流度控制剂配比进行技术交底。”杨祖国说。塔河油田是西北油田上产主阵地,油井“水窜”是因为井底水的流动性强于原油,导致油井只出水不出油。
杨祖国自2007年参加工作来到西北油田以来,17年时间接连攻克三大难题,治理“水窜”是其中之一。
初到油田,杨祖国誓言要啃的第一个硬骨头是给稠油降黏。稠油是流动性很差的油,在西北的新疆油田、吐哈油田都有稠油油藏,但新疆油田稠油埋深浅,普遍在1000米以下,吐哈油田稠油埋深3000米左右,而塔河油田埋深达5000-6000米。
塔河油田稠油不仅埋藏深,而且还特别黏稠,黏度达到了近似固体的程度,属于超稠油。打个形象的比喻,它可以自己“站”起来。
起初,塔河油田尝试用电加热方法来降低井底稠油黏度,但是电加热工艺下入深度只能达到1800米,无法加热更深稠油。“而且塔河油田属缝洞型油藏,含盐量高,钙镁离子是其它油藏的8倍,电加热杆很容易结垢和腐蚀。”杨祖国解释。此后,塔河油田尝试蒸汽吞吐试验,向井底注入蒸汽,将稠油加热,使其具有流动性。这种试验尽管在室内效果好,运用到现场却收效甚微。
“失败乃成功之母。”在不断总结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杨祖国将目光聚焦到化学降黏上。初期,试验乳化降黏法,即在油井套管和油管环空间隙中注活性水,使稠油和水混合形成水包油形态,以水推动稠油流动,接着又筛选出油溶性降粘剂,将稠油中沥青质结构分散,增加稠油流动性。目前两种方法复合驱动开采,使稠油开采量从17年前的每年60万吨提高到目前的每年300余万吨,累计生产稠油4000多万吨。凭借该项技术,2014年杨祖国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天有不测风云。2014年,国际油价出现断崖式下跌,带给油田企业前所未有的冲击。“只有开发低成本自主产品,才能打造核心竞争力,完成寒冬期的蝶变与涅槃。”在分公司转型效益开发的同时,杨祖国毅然跳出已经熟悉的稠油开采工作范畴,加入新筹建的化学项目组。
从此,实验室总能看到杨祖国忙碌的身影。低成本沥青解堵抑堵剂、多元酚延时交联冻胶、阳离子型裂缝替油活性剂、流道调整颗粒......三年时间里,一项项自主配方新产品出炉,为分公司低油价下构建低成本工艺体系提供了及时的“火力支援”。
与其它油藏不同的是,塔河油田普遍为缝洞型油藏,其地下形态就像桂林山水溶洞,溶洞就是油气储集空间。西北油田科研人员通过分析,动静态相结合,揭示在井周存在丰富的“阁楼型”顶部剩余油。但如何将这部分“阁楼油”驱赶到井眼位置,需要大动一番脑筋。
杨祖国和团队首先尝试CO₂驱赶方法。但室内实验发现,CO₂注入到油藏后,与油的互溶性太好,80%的CO₂被溶解,增能效果有限。接着,他们尝试N₂驱赶方法。从空气中直接捕获N₂提纯后注入井底,N₂在重力作用下,向高部位上升,形成强大“气顶”动能排驱原油下移,把比气体重的顶部剩余油进行有效置换开采。这一发明在塔河油田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目前,已有2000余口井注入N₂驱动原油开采,每年原油增产约85万吨。
在试验N₂驱动方法的同时,杨祖国还与同事一起寻求水窜治理方法。塔河油田西部断溶体油藏以断裂带储集体发育为主,具有埋藏深、温度高等特点,常规堵剂难以满足堵水需求,控水治水已成为重要难题。杨祖国带领采油助剂攻关团队,经过上百次攻关实验,屡败屡战,百折不挠,成功研发出耐温160℃多糖凝胶堵水剂。2023年6月,在现场一口单井开展先导试验,辅以“多级段塞封堵”工艺,实现日增油由0.1吨上升至17.9吨,含水由99.5%降至35.8%,累计增油1283.7吨。
试验表明,该堵剂具有封堵强度高、稳定性长和耐冲刷的特性,不但解决了超高温油藏高含水井堵水无剂可用的现状,而且丰富了碳酸盐岩油藏堵调体系。据了解,该技术已推广应用4井次,阶段累增油9933吨,现场应用有效率100%。不仅促进了采油工程“双创”水平提升,也对国内类似油田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提高油藏采收率,需要攀登一座又一座科研高峰。”杨祖国表示,他将发扬长大石油人的“报国”精神,继续攻克科研技术难题,为祖国多献石油。
钻井、采油这些油田里的核心技术团队,钻井速度提升多少、增油多少万吨,既能产生激动人心的数据,又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这些团队都是能够被“看见”的。在油田还有一大批不可或缺的不被“看见”的团队。与杨祖国的被“看见”相比,高秋英和她的腐蚀防护团队是不被“看见”的……
治理管道腐蚀,犹如扁鹊三兄弟中的长兄,要“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更考验一个油田科研工作者的细节意识、耐心和坚持等意志品质以及综合判断能力。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2011年,高秋英发现塔河油田的一些管道里出现了圆点状的腐蚀。一般来说,这是细菌腐蚀的特征。可塔河油田是古生界海相地层,上亿年前这里本是汪洋大海,地层中含盐量很高,按理说细菌根本不可能存活。有人推测,圆点腐蚀是外界的杂散电流造成的。但高秋英认为,杂散电流造成的腐蚀应该出现在管道外侧,而不是内侧。也有人说,这就是原油造成的电化学腐蚀,因为如此高的盐度,根本不可能是细菌腐蚀。高秋英盯着典型的“圆点”腐蚀,陷入了沉思。她信任自己的判断力,应该还是细菌。但是她和同事翻遍了油井和管道,都没检测出来任何细菌。
圆点状的腐蚀越来越严重,高秋英百思不得其解,却在一次和丈夫的聊天中,恍然大悟:最近油田改变了生产工艺,采用注水开采。会不会是藏在水里的细菌,随着水进入了管道?在管道前端时水温很高,细菌进入休眠期,等被输送到了管道末端,温度降到三四十度,它就“觉醒”了。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管道末端的圆点腐蚀特别多的原因。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高秋英开始全流程跟踪注水状态。当时,注水管网还不健全,偏远地区的油井用水,要用大罐车装水拉过去。她就在现场跟踪大罐车,采水样、做菌培养。“疯跑”了一个月,采了27口注水井,最终在23口井里都发现了细菌。她把自己的数据和推测说给别人听,大家觉得像“天方夜谭”,毕竟有那么多专家都断言过“不是细菌腐蚀”。
凡事最怕“认真”二字,高秋英坚持着自己的想法。她辗转找到中国石油大学的陈长风教授合作,把有圆点状腐蚀的管道样品寄到北京检测。很可惜,检测了两次,样品中都没有找到细菌,却显示有很多氧腐蚀。事到如此,一般人大概就选择放弃了。可索绕在高秋英脑子里挥之不去的,还有一个问题:管道平时都处在密闭的环境中,怎么可能出现有氧腐蚀呢?很快地,她分析得到结论,问题出在样品寄送环节。新疆到北京路途遥远,运输过程中样品一直暴露在空气中,部分腐蚀产物被氧化,所以检测会显示发生的是氧腐蚀。第三次,高秋英将样品改为密封寄送。终于,这一次检测人员从腐蚀的圆孔中,成功找到了细菌。
证据之间相互印证,形成完美的闭环,证明了高秋英的推测是正确的。因为她的这一发现,团队研发了防止或减缓材料细菌腐蚀的缓蚀剂,随后又联合宝钢集团研发出抗细菌腐蚀的管道。
不过,管道腐蚀绝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尤其是在塔河油田这么复杂的环境。这里的管道腐蚀,可能是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最复杂的。不仅有常见的CO₂、H₂S腐蚀,还有不常见的地层带来的高盐度,以及超稠原油带来的挑战。塔河油田的原油是超稠油。为了让这么稠的油能在管道里顺利运输,要把它加热到80度以上,就又给管道带来了高温、高压的考验。现在随着生产工况的改变,还新增了细菌腐蚀。
过去,大家都是围绕单一腐蚀因素做研究,但这么多因素糅合在一起,会不会产生叠加的影响?“高秋英巾帼专家创新工作室”团队决定在实验室建一个模拟管路的腐蚀模拟模型。除了上述的各种腐蚀因素外,他们还考虑到了生产时最细微的特性,比如开采设备带上来的微量泥沙,以及管道运行时的状态。“开采时,管道肯定不是满管,有时上层是气体,中层是油,最下层是水,我们把这种三层界面都模拟出来,观察会如何影响腐蚀。”在这样一个大的模拟系统中,团队做了更系统、更深刻的研究,最终揭示了多种因素耦合作用下的腐蚀机理,并且研发了相应的复合缓蚀剂。
只了解机理还不够,高秋英团队还找到外部的人工智能专家,合作开发了一套腐蚀监测系统,治管道于“未病”,可以提前预测管道哪里会发生腐蚀,给一线工作者赢得时间提前采取措施,成功降低损失。
随着工况环境越来越复杂,她们的模拟装置也随之换代升级。每一次升级的背后,可能都是一次发现“细菌腐蚀”的过程。要细心观察,要大胆推测,要对生产全局有宏观认识,还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着和探究精神。更重要的是,当面对质疑,还要能坚持自己的判断。
在历时十年的管道腐蚀治理攻坚战中,高秋英团队人员,和男性一样,行进在沙漠腹地的酷暑严寒里,在茫茫的戈壁滩上翻越沙丘、调查管道情况。她们挖掘地层的特质,了解上亿年前的海洋,如何巨变成今天的地貌。她们撬开上万公里管线的沉默,让管道“开口说话”。她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使西北油田2万公里的管道、4千台容器设备不再受腐蚀穿孔之痛,而且广泛应用于兄弟油田,甚至走出国门到了沙特等海外油田,累计创效数十亿元。
2024年4月28日,“高秋英巾帼专家创新工作室”研发的“极端苛刻环境油气田腐蚀防护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入选了全球女性科技创新论坛的百项巾帼科技成果,团队荣获了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团队奖。这是该奖项自设置以来,石油石化能源行业首次获得该项荣誉。
走了这么远,高秋英的努力被看见了!
逐梦前行向未来
“‘恐龙’,新年快乐!爸爸妈妈要上班,不能陪你过年了,你和爷爷奶奶要开心过年,按时完成作业哦。”八岁的儿子“恐龙”高兴中带着几分困惑回答道:“爸爸妈妈新年快乐!为什么你们在除夕这天还要工作?为什么我们家不能像电视里那样一起吃团年饭?”在一旁的奶奶连忙把小孙子搂到怀里,笑着说:“我们在家里都很好,你们安心工作,注意身体。”这是2024年2月9日除夕夜,杨祖国、高秋英夫妇通过视频与家人互致问候的场景。
早在几天前,在乌鲁木齐上初三的女儿就拎着10余公斤重的行李箱,跟着爸爸妈妈来到了塔河油田轮台基地。到了基地,夫妻俩将孩子安顿好后,就马不停蹄跑现场,帮助解决一线生产难题。
大年三十上午,杨祖国、高秋英夫妇专程来到联合站及试验单井,摸排联合站稠油系统集中掺稀工艺运行情况,调研中质油在线混配工艺流程。这是2024年工作会提出的一项重点工作——提高采油工程“双创”水平。
在试验单井,夫妻俩着重了解了在侧钻工艺中首次使用的采油用耐稀释冻胶及高温凝胶堵漏作业情况。就在前几天,由杨祖国带领工程院技术团队自主攻关的耐160℃多糖凝胶堵剂在另一口单井成功应用,日增油由0吨增至74.9吨,含水率由75.9%降至43.2%,阶段累增油4893吨,并持续有效。
“我们干技术的必须融合现场实际,才能触发灵感,找到办法,解决难题,保障生产高质量运行。”这是杨祖国和高秋英经常提及的科研心得。所以不论是节假日还是工作日,他们随时都会投入工作,一有技术领悟或创意,哪怕是半夜三更,也要记下来,第二天再与团队研讨论证,用最短的时间解决生产难题。现在,他们的这个工作方法已经成为他们团队的攻坚“心法”——问题“不过夜”,改进不停步。
远离故乡的云,扎根西北大漠十七年,有十多个春节,女儿是跟着杨祖国、高秋英夫妇在轮台基地过的。儿子出生后,也有好几个春节在基地度过。疫情封闭期间,高秋英到现场工作,无人照管的儿子就放在戈壁滩上玩耍。或许耳濡目染,孩子小小年纪就对妈妈的工作能说上一二。有一次天快黑了,妈妈还在现场忙碌,迟迟不带他回家。他跑过去对高秋英说:“妈妈,我爬进管道里,帮你去看看,到底哪里有问题吧?”天真的话语,让人听了忍不住一阵心酸。而女儿的作文,则让杨祖国和高秋英看了心里更不是滋味:“爸爸和妈妈有三个孩子。老大是上班,老二是出差,老三是加班。他们最爱老三。”“我们夫妻俩能够这么拼命地投入工作,也离不开婆婆在背后的默默奉献,她虽然不能管孩子们的学习,但衣食起居都是她在操心。” 高秋英充满感恩地说。
“做了这份工作,就不要去应付,一定要想着把问题真正解决好。”作为油田科研人员,杨祖国、高秋英夫妻俩舍小家顾大家,脚踏实地躬身实践一线,攀高峰,克难关,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求实、进取、创业、报国”的长大精神。
2023年,杨祖国和高秋英家庭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表彰为“新疆最美家庭”,以弘扬他们爱企爱家、夫妻同心、家和万事兴的家风。“杨祖国、高秋英是我们院里公认的模范夫妻,工作敬业,家庭和睦,值得大家学习。”西北油田工程院党委书记王龙介绍道。
2024年6月17日,高秋英回到母校,介绍了自己学习和成长经历,分享了自己在祖国边陲为油气环境腐蚀与防护事业做出的努力。她向同学们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心怀“国之大者”,真正把个人事业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二是“求实、进取”,面向基层、打好基础、练就基本功,不必好高骛远,不宜急功近利,更不能投机取巧;三是自信自立,不神化他人,不贬损自己,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同时,她还勉励学弟学妹,做“求实、进取、创业、报国”长大精神的时代传人,将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一起努力,为母校添彩,做到“有我们的地方,就有长大对国家民族作出的贡献!”
胸怀祖国,志在四方
中华大地,处处是我家乡
不怕艰苦,何惧风霜
愿献出青春热血
为祖国繁荣富强
求实进取创业报国
长大精神永发扬
......
科技报国,是长江大学一代代石油人的梦想。杨祖国、高秋英这对技术伉俪,他们学石油,爱石油,用实际行动践行“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铿锵誓言,在爱国奉献中成就了大写的人生,也是母校闪耀在祖国大西北的靓丽名片。
杨祖国,1982年4月生,湖北宜都人,我校环境工程专业2000级本科、应用化学专业2004级硕士,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深层超稠油降粘和高温高盐油田提高采收率等领域的工作。主持、参与国家863计划、国家油气重大专项等各级项目38项,授权发明专利35件(国际专利1件),发表论文27篇,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三等奖3项,全国石油石化企业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荣获中国石化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第三十届孙越崎青年科技奖、第十届新疆青年科技奖等称号,入选新疆自治区天山英才计划第一层次人选。2023年,荣获第五届“杰出工程师青年奖”。
高秋英,1982年9月生,河南开封人,我校环境工程专业2000级本科、应用化学专业2004级硕士,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地面规划研究所副所长。长期致力于油气环境腐蚀与防护、寿命预测评估以及智能检测方向的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专项等39项重要项目,先后获得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1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五小”示范性优秀创新成果奖1项、“五小”优秀创新成果奖5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专利奖各1项;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油气高效开发项目奖1项。荣获了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新疆腐蚀与防护协会重大贡献、突出贡献奖以及新疆化学学会优秀青年科技奖等多项荣誉。2024年4月,高秋英所领导的极端苛刻环境油气田腐蚀防护团队荣获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团队奖。(长江大学校友总会供稿)
(审核 吴浙 实习编辑 吴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