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学习 >> 正文
专题学习

【聚焦教代会】学校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9-03-18 作者: 浏览次数:

     

——在长江大学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2019年3月16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列席代表提出意见。

一、2018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荆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致力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主动谋划、积极作为,坚持抓发展、育人才,优环境、惠民生,学校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回顾过去一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顶层设计,“双一流”建设平稳起步。召开了“双一流”建设研讨会,举办了“守正与创新——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流学科建设高峰论坛”,编制了《长江大学国内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及3个国内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成立了“双一流”建设组织机构,制定了《长江大学国内一流学科建设促进办法》《长江大学学科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2)》《长江大学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实施了ESI学科提升计划,据2019年1月统计,师生共发表ESI论文2767篇,被引频次达到17281次,同比分别增长25.5%、40.4%;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的潜力值分别达到0.619、0.534、0.499。学校多方筹措办学资金,广大师生和校友积极助力“双一流”建设,捐款捐物近3000万元。

(二)坚持“三全育人”,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全年共招收博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9458人;新增新疆等7个省市区全面进入一本招生,一本招生率达96.5%,生源质量进一步提升;在册国际学生1039人,生源覆盖41个国家。推动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和辅导员全面入驻学生宿舍。推进“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获批“荆楚卓越法律人才”等计划项目4项,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开展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顺利接受全国工程教育认证实地考查,“药物的抗心肌缺血作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被认定为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等世界名校签署合作办学协议,选派78名学生前往杜克大学等世界名校游学;新增本科教学校外实习基地18个、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9个。与3家地级市以上人社部门签订合作协议,新增就业基地42个;来校招聘单位2153家,提供就业岗位4.29万个,毕业生就业率达92.6%,创近6年新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稳步推进,成果喜人。

(三)增强办学实力,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2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76项;首次获批中国科协软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国家民委项目各1项;获批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10项,省政府智力成果采购重大课题招标项目1项,省委重大调研课题2项;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4项。全年科研经费到账2.48亿元,同比增长2.5%。发表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54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13篇,同比增长17.3%;获专利授权381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2项,国家发明专利120项;通过动植物新品种国家和省级审定与登记6个,制定省级地方标准6项。《中国神话学研究前沿》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并出版。

“非常规油气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成为湖北省属高校唯一入选的首批部省共建单位,“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通过省教育厅评估验收,高新农业星创天地被科技部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级“星创天地”;与中石油、中石化所属企业及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41份,推动校企校地合作深入发展。举办“长江讲坛”“长江大讲堂”等学术报告260余场,举办神经与精神重大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国际学术会议等大型学术会议18场,学术氛围日渐浓厚。

(四)着力外引内育,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培育现有人才,推进教师队伍博士化和国际化工程。全年引进各类人才115人,其中专任教师66人;聘任双聘院士3人;获批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粮安之星”集体1个;获批产业教授2人、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1人。7名教授当选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3名教师当选2018年度教学名师,39人入选第二批“长江人才计划”;获批“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计划”3项;选派2名教师申报国家汉办公派对外汉语教师职位;参加国内外各类研修培训382人次,其中海外研修33人;选派10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14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回校工作;9人获国家出国留学基金全额资助,6人获国家出国留学基金地方项目资助;举办12期中外教师论坛和长江教学论坛,600余人次参加各类业务交流和培训;博士后管理工作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突破,获国家和省级资助项目8项。学校在湖北省第6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得佳绩,位列省属高校第一,其中费杨老师获得工科组一等奖,被授予“湖北五一劳动奖章”。

(五)加强基础建设,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加强维修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校园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持之以恒抓“十件实事”的落实,师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新版教务系统投入使用,西校区道路及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已完成,东校区22号学生宿舍楼开工建设,荆州校区间的直达快车顺利开通,老年大学得到修缮改建,西校区图书馆进行了维修和改造,校医院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教职工子女入读优质中小学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校园南扩项目房屋拆迁和土地收储工作已完成,土地规划红线已划定,目前正在办理供地协议签订手续;同时,南扩项目建设规划已完成,由农用地转为教育用地的相关手续也在办理之中;此外,在荆州市政府的支持下,曲江路即将封闭,划归学校管理和使用。武德路校区经过公开拍卖,荆州市政府将溢价部分全部用于支持学校“双一流”建设,学校共获得近2.2亿元资金,房屋补偿面积9700平方米。推进“扫黑除恶”工作,对校园及周边环境和秩序进行了集中整治;以荆州市“创建文明单位”为契机,进一步改善了校园整体面貌、浓厚了校园文化氛围。

(六)夯实基础管理,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制定、完善《长江大学合同管理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64项,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推进政府会计制度工作,获评“部门预算编报工作先进单位”。严格规范采招行为,建设了规范的开评标室,启用计算机软件从专家库中抽取评委。全力配合省审计厅工作组,完成对学校主要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实验室和国有资产运行环节进一步规范。注重基础数据采录,公用房管理信息化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推进档案数字化工作,档案工作晋升为“省一级”。武汉校区窗口作用日益显现,在借智聚力、对外交流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培训服务等方面成效突出。继续教育延续良好势头,招生、自考和培训三大业务指标全面提升。获评“湖北省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先进单位”“湖北省高校绿化管理先进单位”“湖北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与荆州市委、市政府共同推进校友企业家“资智回荆”计划,签约投资60亿元。

(七)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双一流”建设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三项职责,坚决守住守好意识形态阵地。把学习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全校共开展宣讲活动1000多场次,做到师生员工全覆盖。成立28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小组,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内外生根开花。坚持“抓常规、抓统筹、抓结合”工作制度,物电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坚持“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对二级党组织书记、党支部书记和党建秘书进行集中培训。增强党外人士履职能力,突出作用发挥;推进民族宗教工作,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离退休老同志活动开展丰富多彩,为学校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扎实完成省委巡视整改任务,积极开展校内巡察工作;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检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集中整治工作和“十进十建”活动,确保违纪违规问题“零增量”。注重讲好长大故事,编辑出版《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一书;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和省级媒体刊发作品63篇,被中国教育报授予新闻宣传金奖单位;入围全国文明校园,良好的育人环境和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初步形成。积极落实远安县教育精准扶贫和对口支持三峡库区移民工作,兴山县扶贫工作获得结对帮扶村群众好评。

各位代表!一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关心指导的结果,是荆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鼎力相助的结果,是各位代表积极建言献策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友好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学校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学校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校园校舍及教学科研设施仍比较紧张,资源分布不尽合理且品质不优,与师生对学校发展及美好生活的期待尚有差距。二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亟待解决。专任教师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领军人才缺乏,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三是基础管理水平亟需提升。学校在校院两级管理、部门工作流程等方面需要健全体制机制,尚未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在服务学生学者学术、提高工作执行力等方面需要狠抓落实,尚未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四是办学环境有待优化。对外主动出击,开拓发展空间,以及争取办学资源和政策支持的力度不够;对内达成共识、凝心聚力,引领师生聚焦“双一流”建设的办法欠缺。

正视问题是为了切实解决问题。我们要登高望远,振奋精神、自我加压,众志成城、攻坚啃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抓实干比落实,少说多干比成绩,埋头苦干比奉献,不断朝着“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奋勇前进!

二、2019年的工作思路及目标

各位代表!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五四运动”发生100周年,是学校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攻坚之年,是干部队伍的换届之年。“双一流”建设机遇来之不易,稍纵即逝;“双一流”建设任务人人有责,时不我待。

今年学校工作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尊重学生、尊敬学者、尊崇学术”办学理念,聚焦“双一流”建设,巩固巡视整改成果,切实履行“一岗三责”,落实“四个千方百计”,持续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积极融入全省“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为“万里长江、美在荆江”新画卷增添亮丽色彩。

今年学校事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本科招生规模稳定在8000人左右,硕士研究生1450人左右,博士生达到50人以上,留学生1200人左右。引进博士100名,其中海外博士(后)20名,实现国家级人才零的突破,新增“产业教授”等省级人才10名以上。力争科研经费规模达到2.6亿元以上。获批国家科学基金60项以上,力争获得国家级奖励1项以上、省部级科研奖励20项以上,获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50项以上。ESI论文数量增加35%、被引频次增加45%,ESI高被引论文数达到24篇,ESI潜力学科论文被引次数增加60%。新增SCI、SSCI论文450篇以上、CSSCI论文70篇以上,SCD论文被引频次增加25%以上。加强对学生学科竞赛的管理和指导,提升学生竞赛能力和学业水平。提升学生就业质量,保障就业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持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为了顺利实现2019年的各项工作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并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把握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本着“防范在先、化解为主、守住为本、转化为要”的原则,做到“脑中有弦、心中有数、手中有招、肩上有责”,提高风险化解能力,建立研判、评估、防控、责任机制,增强斗争精神,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守住稳的大局,把握进的方向,稳中有为、以稳求进、以进固稳,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发展是第一要务。当前学校的发展现状与广大师生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发展不充分是广大师生非常关注的问题,我们要将广大师生对学校发展的期盼,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动力;要以改革促发展,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注意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学校的可承受度,做到改革发展为了师生、依靠师生、成果由师生共享,做到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

二是坚持内涵建设促发展,把握好数量与质量、条件与效益的关系。数量增长是基础,质量提高才是目的。质量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本质,数量服从于质量发展。条件的改善和提高是取得效益的基础,如果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取得较高的效益就是发展,如果取得的效益是靠消耗大量的资源换来的,就不能说是发展。我们在教育过程、内容、结果上不仅要关注数量的增长,更要关注质量的提升,坚持内涵式发展,不断形成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导向与氛围。

三是坚持辩证统一的思想,把握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管理就是服务,服务也是管理,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服务于学校战略目标和整体利益的实现。我们既要树立服务理念,带头转变工作作风,以学院运行为重心,以服务学院、服务师生为目标,不断提升服务意识和师生满意度;又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依法治校,建章立制,严格管理,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推进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2019年的主要工作举措

今年,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积极谋划、主动作为,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求真务实、廉洁高效的工作作风,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抓学习,提高政治站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学校事业发展。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进“三全育人”体系建设,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学校工作重心和目标落在育人成效上,推动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推动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申报建设全省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继续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

第二,抓机遇,推进“双一流”建设。对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分解建设目标与改革任务,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层层压实责任。积极筹措“双一流”建设资金,统筹各类财政、项目经费、社会资金,建立“双一流”建设资金池,并对资金池进行放大。同时,改变运作模式,变“钱等事”为“事钱同步推进”,做好“双一流”建设项目规划,督促项目实施,加强绩效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防止碎片化。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实施学科振兴计划,推进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作物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3个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完成预期建设目标;加强机械工程等8个学科申报博士点立项建设工作。实施ESI学科提升计划,促进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工程学等潜力学科的发展。加强石油天然气和绿色农业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

第三,抓培养,推进一流本科教育。持续开展一流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总结教育教学经验,针对投入不足,理念滞后、评价标准与政策机制导向不够聚焦等突出问题,明确深入开展本科教育建设与改革的具体思路和举措。开展新工科改革与实践,主动参与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改革探索。主动对接“双万计划”,加强卓越计划专业建设,立项建设“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做好“六卓越一拔尖”相关项目的申报建设工作,力争获批4个以上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积极推进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组织5个专业进行认证申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实施协同育人机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加强课程建设,力争获批1-2门国家在线开放课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增加大学生学业挑战度、课程难度和深度,推进课堂教学信息化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改进公共英语教学,力争一年级本科生英语四级通过率达到60%以上;改善考研环境,提供考研指导,力争考研录取率达到23.5%以上。全面推行学分制,强化过程管理,改革学业评价方式,取消毕业生“清考”。开展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立项建设校级教学团队10个。落实“湖北高校优秀大学生海外游学计划”,组织本科生赴境外对口高校交换学习。

建立以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导向的招生计划分配机制。改革研究生招生培养方式,试行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改革,探索实施“拔尖创新人才”本硕连读、硕博连读。加强研究生优质生源基地建设,在保证充足数量的同时,提高质量。强化研究生培养的导师责任制和资助制。推进一流研究生培优计划,选拔和资助研究生赴海外游学和交流,探索优秀硕士生校际联合培养机制,实施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提升计划。积极开展研究生创新基地申报。

第四,抓人才,构筑学术高地。强化“人才强校”理念,坚持“强外引、重内培、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方针,加快实施一流师资队伍建设计划。认真执行《长江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制定《高端人才培育工程实施办法》,力求师资队伍建设取得超常规的成就。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形成“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有效机制和良好氛围。以引进领军人才、骨干人才为重点,以国家各类人才工程为依托,采取项目承接方式,力争“国”字号人才引进的突破。实行差异化人才引进政策,向一流学科和紧缺专业倾斜,向成果多、水平高的优秀人才倾斜。推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愿求所为”的柔性引才工作机制,形成一支“候鸟型”人才队伍。

实施高端人才培育工程,重点支持优秀青年教师申报国家优青杰青,对学校“长江人才计划”入选教师跟踪服务,落实各项支持政策,形成一支“扎根型”人才队伍。继续实施“博士化”工程,督促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完成学历提升计划,选派10名以上中青年教师外出攻读博士学位。选派35名左右优秀学术骨干教师到国外名校或学术机构研修,遴选350名左右教职工参加访学研修或短期培训。加大师资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力度,做好优秀青年人才的储备工作。

第五,抓科研,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高科学研究和科技产业实力。集中优势资源,通过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以“构建大平台、组织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为举措,着力推进高水平成果产出,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人特我异的发展之路。实施国家科学基金提升计划,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创造条件、设立专项,支持与鼓励申报国家科学基金及中海油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的联合基金。做好重大项目的组织工作,大力支持“非常规油气田”“智慧油田”“作物抗逆”等研究团队申请国家级大项目。

积极打造高层次科研平台。制订非常规油气部省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中心管理与运行机制,支持中心承接国家级重大项目、全面开展页岩气研究和开发、实施协同创新。依托非常规油气部省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页岩气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建设页岩气校企共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湿地生态与农业利用教育部工程中心建设,确保通过教育部整改评估。积极推进主要粮食作物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盆沉积模拟实验室建设,促进楚文化研究院、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建设,积极培育动物微生态制剂与应用和人兽共患病研究平台。

主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在动物科学创新、农业土壤改良与生态修复、水资源环境与微生物处理技术等领域,组建跨学院、跨学科团队,有组织地攻关创新;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和建设性社会影响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重点培育重大研究成果。在压裂液研究与应用、微生物在油气开发中的应用、作物多基因型种群育种、动物微生态制剂与应用等方面,以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组织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对外扩大“学术影响力”。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增加我校在国际杂志发表的论文数。对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采取一系列激励和约束机制。以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成果示范基地建设引领资产公司、科技公司、西部研究院公司的发展,探索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有效路径,力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合同金额达到200万元以上。

第六,抓管理,夯实学校事业发展基础。加快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进一步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潜力和积极性。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改革,做到“重心下移、权责统一、压力传递”,全面实施学院经费包干制度,明确学院责权利,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推进省级试点学院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学院、学科和专业调整,本着成熟一个调整一个的原则,在充分调研、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推进调整工作。改革绩效评价体系,实施部门和学院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学校的重大发展目标、年度发展计划、主要工作任务与部门和学院的绩效挂钩,与主要负责人的任期和年度考核挂钩。进一步优化管理工作流程,提高制度和决策的执行力,提高工作效率,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推进依法治校。

实行管理岗位定岗定编,加强考核,促进管理效率提升。完善职称评审条件,实施正向激励。设置专职科研岗位,启动专职科研人员的聘任工作。规范各类用工制度、考勤管理制度。完善考核和薪酬制度,坚决砸碎铁饭碗、不搞大锅饭,对那些不好好工作的人采取高职低聘、缓聘或不聘等方式进行制约;以成效和质量为导向,按高水平的成果来配置有限的资源,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引导作用。全面启动养老保险改革。加强图书、档案、期刊建设,发挥审计职能。

第七,抓开源,争取办学实力好转。积极“开源”、认真“节流”,争取学校经济实力和办学条件的根本性好转,为创建“双一流”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除主动适应财政拨款模式变化、争取更多专项经费外,出台政策、加大内部挖潜,开拓更大的创收空间,提高增收能力和本领。努力借助社会力量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校友会和基金会的建设,充分发挥校友的力量和作用,努力增强办学实力。推行“借力发展”战略,积极争取各方面的资助,采取与国内外企业共建中心的形式,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的形式(与大型油企共建湖盆沉积模拟实验室),向社会各界直接募集或间接募集的形式,寻求项目,共同发展。

第八,抓实事,提升师生幸福指数。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开展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工作。完善校院两级教代会,强化提案落实,坚持为师生做好“十件实事”,将实事办好、办实。推进东校区22号学生宿舍、三食堂、西校区体育训练场馆、学生活动中心及校园改造整治等基本建设项目;筹划教师公寓建设工作;继续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建设一流水平的校园;完成南扩项目供地协议签订、土地变性和规划方案报批工作,做好南扩用地道路管网设计、绿化建设等基础设施工作,为南扩项目的下一步实施打下基础;完成西校区赵元桥路、住宅区道路及管网改造等项目;推动校银合作,建设智慧校园。依法做好信访接访工作,积极化解各类问题。健全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和警校联动长效机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开展好扫黑除恶工作,维护学校和师生利益。深化后勤改革,建立一流水平的后勤服务和保障体系,为全校师生员工创建一流的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第九,抓党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政治建设,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和改进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明确议大事、谋大事、定大事的路径和方式。积极筹备召开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科学谋划学校未来发展蓝图。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做好中层干部换届工作。实施“新时代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培养选拔一批优秀青年干部到重要岗位锻炼。以“十进十建”工作为抓手,推动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全覆盖。加强对基本建设、物资采购、职称评审、人才引进、招生考试等重点领域的监督检查。抓好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引导统战队伍发挥优势建功立业。扎实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完成定点帮扶村脱贫摘帽工作。讲好长大故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选树先进典型、宣传先进事迹,激发广大师生干事创业、创先争优的奋斗热情。

各位代表!征程万里风正劲,宏图伟业谱新篇。“双一流”建设的历史重任让我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师生员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我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严峻形势让我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新的一年,我们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团结依靠全体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万众一心、奋发向上,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全力推动学校事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让我们鼓足干劲再出发,以新气象新作为新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新闻排行榜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