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红静,女,1973年4月生,1997年1月入党,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课程思政名师。
从1999年初登讲台至今,她始终坚守教学科研一线,身份从网络管理员、专业教师、系支部书记到学院教学副院长不断转换,不变的是那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炽热初心。她以创新的课堂、严谨的科研和无言的关爱,书写着一位高校教师的动人篇章。她就是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赵红静,是一位学生们口中“有魔力”“有温度”的老师。
初心如磐:多重角色,一份担当
“哪里需要,我就顶上。”这是赵红静26年从教生涯的真实写照。
从负责服务器、网络服务的技术岗,到勇挑重担主讲生物工程专业《遗传学》《免疫学》并获评教学质量优秀;从服务地球化学专业建设,牵头制定计划、推行双语教学改革,到担任系党支部书记获评省级“优秀双带头人”;从2017年起分管学院教学工作,推动本科教学稳居学校前列,到2019年学院困难时期勇挑重担主持工作,带领学院考核跃居全校第五……每一次身份的转换,都是她对学校和学院需求的积极回应,更是她作为一名党员教师的责任担当。
课堂“魔法师”:把“不爱”变成“热爱”
“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这是赵红静常挂在嘴边的话。面对国家能源战略需求与学生专业兴趣低迷、转出率高的现实矛盾,她决心改变。她牵头打造《资源与环境概论》这门关键课程,将课程思政深度融入,核心目标直指“筑牢专业自信、厚植专业报国”。
课程建设是一场攻坚战。她以“宜居地球”为主线重构内容,精心构建融合中国特色的教学资源矩阵——科研实例库、学科前沿库、大国重器库、榜样示范库。她创新教学方法,推出“思-学-辩-启-宣”进阶教学法,并积极建设智慧课程提升学生数字素养。
神奇的转变发生了!学生专业转出率从2018年的26% 大幅下降至2024年的3.6%。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们爱上了专业,并自发创建微信公众号宣传专业魅力,行业内就业率也节节攀升,2024年已突破80%。这门课成为点燃学生专业热情的“魔法课堂”。
获湖北省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获批省级教研项目,课程入选省级线下一流课程,获评省级课程思政优秀项目+教学名师+团队,斩获湖北省、石油学会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双一等奖……连续五年,赵红静荣获6项省级荣誉!但赵红静说,荣誉不是目标,“为祖国能源行业培养交叉型创新人才”才是她和团队永恒的追求。
科研“实干家”:严谨求真,服务一线
在油气地球化学领域,实验数据就是生命。赵红静始终秉持“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信念,严谨对待每一项研究。她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独著1部、参编教材专著多部。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油田委托项目20余项,其中与吐哈油田的合作持续了20年,研究成果先后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她将科研精神传递给学生,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从开题到实验、专利、论文、报告,全程由学生自主完成。她指导的5个项目中,2项获评国家级、1项获评省级,培养了一批实践能力强的新生力量。
暖心“赵妈妈”:点滴关爱,润物无声
在学生心中,赵红静不仅是严师,更是暖心的“赵妈妈”。她的爱,体现在无声的行动中。
她始终心系安全,自费带领学生走进中小学、地质灾害易发乡村,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公益宣讲;在《资源与环境概论》课堂上,她自掏腰包购置奖品,用以激励在作品大赛中表现优异的小组;得知学生生活困难时,她默默送去羽绒服、捐助助学金,以雪中送炭的温暖传递关怀;为改善研究生学习环境,她添置办公椅、保温杯,甚至在学生毕业时送上精心准备的礼物,尽显体贴入微;疫情初期,武汉校区防疫物资告急,她第一时间捐赠1500只医用护理口罩,还组织全院老师及网友为武汉相关医院捐赠隔离服、口罩等物资,用实际行动诠释“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大爱。
学生胡晓虹动情地说:“您是我接触的最可爱、最亲近的老师!……很有幸遇见您。”
26年讲台耕耘,赵红静用创新的智慧点亮学生的专业梦想,用严谨的治学服务国家能源需求,更用无私的关爱温暖了无数学子的心灵。她就像一缕暖阳,照亮了课堂,也温暖了校园。(党委组织部供稿)
(审核 刘长华 编辑 杨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