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流利、皮肤黝黑、牙齿洁白,时隔一年再见爱萨克,他还保留着初次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爱萨克是长江大学加纳籍留学生,在继去年主动请缨投身新冠肺炎战役被关注后,今年,他又因报名参加中国医师资格考试进入我们的视野。截止目前,他是荆州市唯一一位报名参考的外籍考生。
“报考中国医师资格,给自己注入中国能量”
“报考中国医师资格,不是冲动,是我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面对记者的到来,爱萨克直抒胸臆。他望了望窗外湛蓝的天空,表情短暂定格,思绪被拉回到2019年。
那时的爱萨克刚刚来到长江大学医学部读研究生,前面几年的学习,让他对中国医疗水平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所以他向实习医院(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导师张海锋表达了想法。导师听后,对他给予了肯定,并告诉他要参加考试须具备一定条件,其中一条便是“实习期满一年并考核合格”。
得到鼓励的爱萨克开始更加发奋学习。他说,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加纳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比较落后,医护人员数量也不是很充足。近年来,随着中加两国友谊的不断深入,中国在农业、基建、旅游等行业不断向加纳提供援助,且多次在加纳遭遇非洲疫情时,及时派遣医疗团队赶赴加纳帮助那里的人们治疗疾病,并协助加纳建立属于自己的医疗体系等,这都让他感慨万千,他立志一定要把专业学好,为中非友谊添砖加瓦。
采访中,爱萨克在手机上点开我国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公众号界面,兴奋地向记者展示他的准考证。他说,自己于6月1日看到了这个消息,并于6月12日进行了第一关考试。
“准考证上的你,看起来非常自信。”记者说道。
“考得结果如何,我不是很确定,因为全是中文。”爱萨克害羞地笑了笑,“不过,我的专业能力是绝对没有问题的!”爱萨克拍了拍胸脯。他说他想在中国取得医师资格,为自己这些年在中国的学习画上一个圆满句号,给自己注入中国能量。
“好好学习,好好考试!”爱萨克在和导师分享报名成功的好消息时,导师张海锋如此鼓励他。在张海锋眼里,爱萨克对医学的热爱可称得上“痴迷”。为了更好的提升自己,只要遇到疑难杂症,爱萨克就会跑来向他请教。而此时,张海锋也总是用最大的耐心为其提供指导,并不忘说一句:“不要急,慢慢来。”
也正是基于对医学的痴迷、对生命的敬重,去年疫情期间,爱萨克义无反顾加入了荆州抗疫队伍。
“抗疫无国界 我也要做一份子”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而来,爱萨克请缨到一线支援。
“你不怕被感染?”导师张海锋问他。
“我学的是医学专业,根据我对这个病毒的了解和对病例报告的分析,加上有医院防传染病感染的指导方针做保障,我相信不会感染。”爱萨克整理了下自己的白大褂,毫不犹豫地对他的导师张海锋说道。
“好,做好防护。”听着电话那端爱萨克急切的表达,张海锋犹豫再三,还是答应了他的请求。
2020年正月初一早上7时30分,战斗伊始,爱萨克与张海锋一起来到荆州二医季家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现场需要,他们埋头参与到搬运医疗物资和摆放床位等工作中。爱萨克说,他不知道搬运了多少趟,只记得刚把手头的事忙完,便又接到通知,要搬运空调设备。
随后,他便和工人一起奔赴空调厂调运物资,和大家一起将几十台空调悉数搬至改建的各个病房。晚上11时,爱萨克终于忙完了交付的任务,他望着依然忙碌的施工现场想:“这里还需要我,我还要继续!”
为了避免穿脱防护服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工作一夜的爱萨克经常忍着不喝水,下班的时候常出现口干、咽痛等症状。口罩的带子紧紧地勒着耳朵,耳根疼得特别难受。即便是这样,他仍然保持着乐观的情绪和饱满的精神,认真工作。“因为我坚信,胜利的曙光就要来到。”爱萨克说道。
初四一大早,爱萨克再次来到改建现场,继续投身医院的改造建设中。这次他一直忙碌到深夜12时,当50间隔离病房全部亮起灯时,他才得以喘口气。他说,“这很有意义。”
在该服务中心服务期间,爱萨克潜心向一线医生们学习,如看病人肺部CT、了解病人感知、舒缓病人焦虑……每一项都耐心做好笔录,并积极运用到实践中。当身边的朋友产生焦虑情绪,怀疑自己被感染时,他总能理性帮其分析症状,做好心理疏导。他说,这让他倍感骄傲。
回想起“抗疫”的那段日子,爱萨克觉得中国很了不起。在对病毒还没有完全了解的情况下,中国就及时地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隔离点人群普遍服用中药汤剂。再比如在医院,只要能收的病患全部收入,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尤其是中国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让爱萨克大开眼界。他眼中闪着光芒说,这在其他国家很难实现。
张海锋告诉记者,在当时疫情十分严峻的情况下,爱萨克依然保持着高度的学习和志愿服务热情,任劳任怨,不计回报,十分难得。鉴于他的良好表现,医院为他颁发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志愿者纪念证书》,以纪念那段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日子。
而正是这段日子,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医者仁心,我要像中国医生一样帮助他人”
作为一名医学专业的学生,爱萨克很珍惜在中国学习的日子,这里不仅教会了他精湛的医术,也让他学会了如何去应对各种各样突发的病情,无论是在全局防控,还是细节治疗方面,都令他终身受益。
爱萨克说,他会给自己尽可能多的时间在中国学习,汲取更多中国医生赋予他的正能量。在二医实习期间,爱萨克不仅志愿为长江大学留学生提供病情咨询,还会充当他们的翻译,有学生出国,爱萨克也会引导他们顺利做好核酸检测。
一个月前,长江大学一名非洲乍得的留学生向爱萨克求助,他说,自己在运动或剧烈活动后会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且自己比一周前体重减轻了4公斤,还伴有腹泻。爱萨克接到消息后,立即把这个学生接到医院,帮他挂号、交费、体检、拍CT片等。
经过一系列检查后,这名学生因“肺部气管有新生物”被收治入院,需做一个微创手术。6月15日下午2时左右,爱萨克将病人推进了手术室。术前,爱萨克不断地鼓励他,“你不用紧张,请你相信这里的医生们,他们一定会让你恢复健康的。”经过他的安抚,这名同学慢慢的放松下来。
术前准备、探镜、切除……这是一个无比艰难的过程。为了便于清除患者肺气管中的新生物,医生要选择合适的姿势。爱萨克是此次手术的助理协助,他个子很高,过程中要微微弯下身子,手术时间长了,颈椎和腰部会觉得酸痛。但他似乎忘记了颈椎和腰部的酸痛,也忘了协助手术时的劳累。一个小时的手术后,汗水已浸湿了他的口罩和手术服。
最终,这位患者肺气管的新生物终于被清除,且没有任何并发症。“穿上白大褂,就意味着责任。”爱萨克俏皮的神情转为严肃,一字一顿地说出了这句话。
多少个实习的夜晚,爱萨克都战斗在治病救人的第一线,治疗时他是医生的臂膀,巡视时是患者的朋友,监护时是健康的使者,抢救时是生命的卫士。爱萨克常常有一句话挂在嘴边:“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不会忘记当医生的初心。”
采访渐渐接近尾声,爱萨克看了看时间,说此时还有一个病人在等他,他礼貌地向记者道别,然后匆匆跑进了医院住院部。
行医路,就医路,路路艰辛;医者心,患者心,心心相印。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日子里,爱萨克将依旧奔波于长江大学与医院之间,他只有一个信念:学成归国后,像中国医生一样,把毕生所学全部倾注在行医救人的路上。(原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澎湃新闻客户端链接: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3302601
中非合作论坛链接:https://www.fmprc.gov.cn/zfhzlt2018/chn/zfgx/rwjl/t18869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