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聚焦 >> 正文
校园聚焦

【立德树人】任伯绪:铸精诚立德之师魂 育仁心仁术之栋材

发布时间:2020-04-29 作者: 浏览次数:

     


任伯绪,男,汉族,现年57岁,中共党员,医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5篇;出版教材、专著10部。

严师慈父 用深沉的爱彰显教师本色

用爱点燃学生理想。“腹有诗书的老师学生会爱,但却不足以爱的长久,因为‘在一起’始终是学生对爱的诉求,学生一定会爱老师的陪伴和所给予的温暖。”任伯绪教授从教以来一直坚持用爱灌溉学生的理想,帮助学生成人成才。

任教授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誓言。他用大爱精神引领自己的学生李志辉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乡村医生。李志辉2006年毕业于长江大学医学院中医骨科专业,毕业后的他放弃大城市优质的医疗资源和丰厚的工资待遇,于2010年底,自愿回乡当起了村医。9年来一直接诊村内外患者,救助急病难病患者无数,被村民亲切地誉为乡村“华佗”。

他对学生爱得深沉,学生对他敬爱感恩。作为研究生导师,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婚姻方方面面他都尽心尽力,俨然一位慈父。学生杨媛在毕业典礼发言时含着泪这样说:“我的导师任伯绪教授,谢谢您!小苗儿结出硕果,是因为有了您的春风化雨!每当我在科研、学习甚至生活上遇到困难,第一时间出现的总是您。您说‘细节决定成败’,在工作中要以身作则,严谨务实。您说的,我都记下了,我会用一生去践行,去传承”。学生王亚囡在婚礼现场这样向他致谢:“感谢您多年来对我的培育,没有您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我将永生铭记您如师如父般的教诲”。而更令人感动的是,在婚礼结束后,任伯绪走到了王亚囡父亲身旁,对有些失落的父亲说“今天我的心情和你一样。”当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的时候,身旁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任教授是三尺讲台上知识渊博的名师,更是生活中学生信赖依靠的慈父。他将自己的根深扎在泥土,心唯大我育青禾,种得桃李满天下。他一生砥砺奋进,用春风化雨的爱坚守着一名教师的使命与担当。

教研教改 践行“三强化三优化”教育理念

在多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传承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任伯绪教授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坚持与时代同行,与时俱进的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

2003年,长江大学组建。建校伊始,任教授和他的团队在对国内同类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查、研究和比较的基础上,针对部分地方综合性大学存在的医学教育资源有限、办学经费不足、生源质量相对偏低、教师教育理念滞后、课程体系不尽完善,教学、考试与考核方法亟待改进,学生学习能力、岗位胜任能力、医学人文精神、职业素质教育需要加强等共性问题,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强化素质培养,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自主学习,优化教学方法;强化技能训练,优化评定方式”的“三强化三优化”教育理念,确定了“厚基础、强素质、精技能、能创新、重实用”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切合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资源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课堂内外有机结合的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通过15年的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直接受益学生达6000余人。

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他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中率先开展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参与科学研究、主动参与临床实践的“三主动参与”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带领长江大学医学院获批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项目试点高校和荆楚卓越协同育人计划项目。正是这种执着的改革、创新和践行,他和他所率领的团队先后获得“长江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和“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任伯绪教授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成就使他在全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领域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自2015年起,他连续两届担任中华医学会医学影像技术分会教育专委会副主委、本科组组长。2019年还被聘为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

潜心科研 做服务教学服务社会的“爬行者”

江汉平原是血吸虫病的高发区,为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适应社会需求,任伯绪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确立以血吸虫病的防治为主要研究方向,开展科学研究。2017年,任教授率领团队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截至2019年,他先后获批国家科技部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教材、专著10部,其中主编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一部。他所指导的学生共发表SCI论文13篇,指导的2017届至2019届研究生,有3人分别考取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和河北医科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伴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作为一名医生和医学教育工作者,任教授说:“当前人民群众对预防保健、慢性病管理、老年护理和康复等需求更为迫切,在人民群众多方位、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下,如果不加强科学研究并促进成果转化,所培养的人才将很难适应新时代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所以我们要以服务健康中国建设为己任,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往上爬”。(医学部供稿)

(编辑 李胜杰)

推荐新闻

新闻排行榜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