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新闻速递

丰富新生家长会 深化家校协同育人

发布时间:2019-09-09 作者: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涛 竺正海)“老师真有心,学院领导专门为我们有出国研学需求的学生家长开会。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的老师又为我们宣讲留学海外的政策,更令我们感动的是,学校的党委副书记也来参会,介绍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和学生个性发展指导……”9月4下午4点,新生报到之际,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19级新生家长正在面对面地与学院领导交流如何有效的关切学生学习,助力孩子适应大学生活。

9月3日至5日,是学校8000多名新生报到的日子,学校充分抓住这一时机,组织24个学院召开新生家长见面会,提高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和参与度,促进家校协同育人。

搭建家校协同育人平台

学校高度重视家校协同育人工作,每年迎新期间,学校领导分组深入到各学院的迎新站点,接待家长,调研了解家长需求。学生工作部统筹安排有关工作,部署新生家长会。各学院精心组织学院领导、教授、博士与家长面对面交流,确保家长会的效果和影响。

“电信学院会不会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哪些学生可以参加中俄能源班?信息自动化专业好不好就业?”“孩子在大学里出国有什么条件和要求?”9月4日下午和晚上,党委副书记蒋光忠分别参加了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的新生家长会,和近20名老师一起向参会的300多名家长们介绍长大的办学历史、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办学特色等,并心细解答家长问题。

开好新生家长见面会,是家校协同育人的第一步,如何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平台,持续深化家校协同育人?地球科学学院300多名新生家长与学院全体领导和班主任见面,交换联系方式,加入2019级新生家长微信群。外国语学院则给每位新生家长和学生发了一张蓝色的“外语思政服务团队卡”,将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助理的联系方式告知家长。资源与环境学院自新生入学起建立贫困生家校联系关爱保护平台,后期通过学院党员、班主任、辅导员与家长一对一、深度联系交流,关爱贫困学生。

学校充分利用家长会织好新生教育“网络”,搭建好家校合作的桥梁。这为后期持续、深入、精准做好家校双向沟通工作奠定基础,也可以让家长时实、动态地跟进和参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

明确家校协同育人重点

“文学院文史类2019年是按大类招生的,学生在什么时候进行专业分流?分流有什么标准,对学生有什么要求?”9月4日下午的家长会上,系主任详细地介绍了各专业的历史、人才培养模式情况以及就业方向、专业实习实践教育、文化素养提升等,拓展家长文史类视野。此外,学院还邀请了中文专业大四学生介绍学院育人模式和成长心得,为每个新生准备一个七彩锦囊妙袋,支招大学期间成长的妙计。

针对学生一志愿填报率不高,对专业了解不深的问题,地球科学学院详细地向家长们介绍了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1导师组育人模式、学科优势、师资力量、考研政策等情况,打消家长顾虑。

针对“一年级在荆州,2-4年级在武汉,荆州校区的教学条件是否满足学生学习需求”问题,艺术与传媒学院向家长们介绍了学校的办学规划、学院发展的历程和办学实力、展示了学院学生设计的文创产品和优秀学生成长案例,该院还邀请2019级家长代表、我校校友讲述自己学习与工作体会,让家长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立规矩,讲纪律,筑牢安全底线。机械工程学院向家长全面解读了学校管理制度、学籍规定和负面清单,辅导员介绍了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希望家校携手共同引导学生自律、自觉、健康成长。

“以前总认为孩子们上了大学会很懒散、没人管,很担心他的成长。自从参加了学校的家长会,我放心了。看到一群优秀老师们如此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孩子们很开心。选择长大,真的没错。我会积极配合学校,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用的人才,真诚感谢长大的老师们!”地球科学学院新生家长给辅导员发完短信,放心踏上了回家的列车。

深化家校协同育人形式

在开好“线下”新生家长见面会的同时,学院同时重视做好“线上”家长会发力工作。艺术与传媒学院承诺每月召开一次线上家长会,及时分享新生在校的生活、学习、成长变化。外国语学院开展线上每周一次学情和安全教育通报、每月一次班级与寝室建设评比、每学期成绩与学生竞赛活动获奖通报。资源与环境学院每学期期末,班主任通过视频或电话向家长通报学生学业情况;通过开展网上调查问卷,收集家长对学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达到合力育人的目的。地球科学学院坚持每月向家长通报“五个分享”:安全文明教育、优良学风建设与一日生活习惯养成、学院特色教育活动开展情况、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期末电子成绩单等。让家长全过程、全流程见证参与到学生的大学生活。

学生工作部进一步拓展家校合作的形式与内涵,每年利用寒暑假期安排老师到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家里走访,宣传学校的资助政策,定制专门的帮扶方案,尽力对学生进行精准帮扶,助力学生自尊、自强发展。

(编辑 李胜杰)

新闻排行榜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