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8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5年度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我校共获批49个项目,较上一年度增长19.5%,获批总经费达2459万元。其中,农学院副院长苏奇教授再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自2016年起,苏奇教授已经连续拿下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包括1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面上项目。
为促进互学互鉴,加强校际校内教师创新实践交流,记者走进农学院,对话苏奇教授,探讨交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经验。

图为农学院副院长苏奇。刘健 摄
记者: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才能提升基金命中率?
苏奇:从事农业研究,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对于提升基金命中率至关重要,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一是紧扣国家农业政策与行业需求。首先要关注国家农业政策。基金项目通常是为国家重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等提供支撑。因此,要关注国家农业政策文件,如中央文件、政府工作报告、五年规划等,从中寻找重点研究方向。例如,“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那么围绕农业科技创新相关的研究方向,如新型农业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等,就更有可能获得基金支持。其次要结合行业实际问题。农业生产实践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作物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水资源短缺、土壤肥力下降等。选择能够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也更容易得到评审专家的青睐。比如针对某一地区特定的农作物病虫害,开展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
二是聚焦前沿与创新领域。一方面需追踪学科热点前沿,根据《2024全球农业研究热点前沿》报告,交叉学科研究、生物技术及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前沿共同引领农业绿色转型与精准化发展。例如,农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如农业自主智能无人作业系统核心算法研究、高光谱成像技术在作物病虫害智能检测与诊断中的应用等方向,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和创新性。另一方面要探索新兴技术应用,密切关注新兴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如CRISPR/Cas系统介导的作物精准基因编辑、纳米材料在食品智能包装中的应用等。这些新兴技术的应用研究能够为农业发展带来新的突破,符合基金对创新性研究的需求。
三是要结合自身基础与特色。一方面要依托现有研究基础,优先选择与自己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相关的方向,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实验平台和研究团队,提高研究的可行性和成功率。如果之前的研究集中在某一作物的遗传育种方面,那么继续围绕该作物开展相关的基因功能研究或育种技术改进等方向就较为合适。另一方面要发挥地域特色优势,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农业资源和地域特色,结合当地的特色农业产业、自然资源等开展研究,能够突出研究的独特性和针对性。例如,荆州是重要粮食产区,可围绕水稻等主要作物开展分子设计育种,培育适应江汉平原涝渍环境的新品种。另外,江汉平原渔业资源丰富,可针对本地特色水产品种,如小龙虾、河蟹等,开展健康养殖技术、病害防控技术研究,或探索生态养殖模式,提高渔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四是要解决农业发展痛点问题。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方面,可以针对荆州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土壤、水体等生态环境问题,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如化肥农药减量施用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或进行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畜牧业健康发展方面,可以针对畜牧业养殖成本上升、疫病防控压力大等问题,开展高效养殖模式研究,降低养殖成本,或研发新型疫苗和疫病防控技术,提高畜牧业的抗风险能力。
记者:基金项目的题目拟定有什么技巧?
苏奇:基金项目题目是评审专家对研究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立项概率。优质题目需同时满足精准性、创新性、价值性、可行性四大核心要求,既要清晰传递研究核心,又要凸显竞争力。拟定题目可遵循以下六大核心技巧。
首先要精准聚焦,用“核心要素闭环”避免空泛,题目需清晰包含“研究对象+核心问题+研究方法/目标”三大核心要素,形成逻辑闭环,让评审专家10秒内看懂研究“做什么、解决什么、怎么干”,杜绝“大而全”的模糊表述。
其次要锚定价值,紧扣“政策导向+实践需求”。基金项目的核心目标是“解决问题”(科学问题),题目需主动传递“研究价值”,让评审专家感知研究的必要性与意义。
再者要凸显创新,用“差异点”打破同质化。创新性是基金项目立项的关键竞争力,题目需通过“新视角、新方法、新场景”传递“非同质化”优势,避免与已有立项项目重复。
同时要控制篇幅与精度,避免“冗余”与“歧义”。题目需简洁规范,符合学术表达习惯,避免过长、过短或用词模糊。中文题目一般20至30字为宜,英文题目(如国际合作项目)控制在15至20个单词内。
还要暗示可行性,传递“研究能落地”的信号。评审专家会关注“研究是否可实现”,题目可通过“实证、验证、集成、长期定位”等词汇,或隐含“前期基础”的表述,降低评审专家对“可行性”的疑虑。
最后要规避三大常见误区,避免“第一眼减分”。拒绝“大而空”,不拟定无聚焦的题目,必须落地到具体问题。避免“创新虚假化”,不滥用“创新”“突破”等词汇,若仅提“技术创新”而无具体方向(如未明确“基因编辑”“大数据”),易被判定为“无实质创新”。杜绝“逻辑断裂”,确保“研究对象-问题-方法”逻辑连贯,不出现“要素缺失”或“前后矛盾”。
综上,优质题目=“精准聚焦+价值明确+创新凸显+可行暗示”。
记者:基金项目的摘要如何书写?
苏奇:基金项目摘要是对研究的高度浓缩,是评审专家快速把握项目核心价值、创新点与可行性的关键文本,通常300至500字,部分项目要求更精准。优质摘要需遵循“逻辑闭环、重点突出、语言精炼”原则,在有限篇幅内完整传递“研究背景→核心问题→研究内容→方法创新→预期成果→研究价值”六大核心要素,同时规避冗余表述,其具体书写技巧如下:
开篇部分用“背景+问题”快速锚定研究必要性,约80至100字,需避免空泛的“行业介绍”,直接切入“政策导向/学科前沿”与“现有研究缺口”的矛盾,让评审专家瞬间理解“为何要做这项研究”。
核心部分作为摘要的“核心竞争力区”,需用“内容+方法”凸显研究创新性与可行性,约150至200字,清晰阐述“具体做什么”(研究内容)和“怎么做到位”(研究方法),尤其要突出与已有研究的“差异点”(创新)和“落地性”(可行)。
结尾部分用“成果+价值”强化项目竞争力,约80至100字,清晰说明“研究能产出什么”(预期成果)和“成果有什么用”(研究价值),避免“推动学科发展”等空泛表述,需结合“学术贡献”与“应用场景”具体阐述。
同时,还需遵循四大避坑指南以规避常见错误。一是避免要素缺失,防止遗漏“核心问题”或“研究方法”导致逻辑断裂,仅介绍背景和内容,未说明“如何解决问题”。二是避免冗余堆砌,不占用大量篇幅描述“行业现状”挤占“研究内容、创新点”的空间,如背景部分需聚焦“缺口”,点到即止。三是避免创新空泛,仅提“技术创新/方法创新”却未具体说明“创新在何处”,如不说“采用新型检测技术”,而说“采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实现病虫害早期检测”。四是避免语言不精,勿使用口语化表述或学科外术语,需用规范学术语言,如用“本研究拟通过XX方法开展XX工作”替代“我们计划做XX”。
综上,优质摘要=“问题导向+创新突出+逻辑闭环+价值清晰”。
记者:基金项目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如何设定更加可行?
苏奇:基金项目研究方案(技术路线)是评审专家判断项目“能否落地、是否科学”的核心依据,需满足逻辑闭环、步骤清晰、方法科学、资源匹配的四大原则,避免“纸上谈兵”,其框架设定可按以下思路进行,以确保可行性与说服力。
在核心逻辑上,要先“拆解目标”,再“设计路径”。技术路线的本质是“将研究目标转化为可执行的步骤”,需先将总目标拆解为3至5个核心子目标,避免过多导致分散,再为每个子目标匹配“具体方法、数据来源、预期产出”,形成“目标-步骤-方法-产出”的闭环逻辑。
从农业科学的学科特性来看,需重点突出“实验闭环”。不同学科的技术路线需匹配领域特性,避免“模板化”,让评审专家感知“研究者懂方法、有经验”。农业科学需突出“可重复、可验证”,需明确“实验设计-样本来源-技术手段-数据处理”的全流程,关键环节需量化(如样本量、实验周期、重复次数),规避“模糊表述”。
在呈现方式上,要注重可视化,用“技术路线图”提升可读性。
文字描述易显冗长,建议搭配“流程图式技术路线图”,可用Visio、PPT或手绘后扫描,按“时间轴”或“逻辑轴”呈现且技术路线图需与文字描述“一一对应”,避免图与文脱节,如文字提“中试”,图中需体现,让评审专家一目了然。
在可行性保障方面,要提前预判“风险点”并给出应对方案,评审专家会关注“项目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需在技术路线中主动提及“风险防控措施”,体现“研究者考虑周全”,例如“农业研究实验样本不足,是否有备选区域,确保样本量达标”“若自有实验设备故障,可否借用共享设备,不影响实验进度”。
同时,还需规避四大常见错误。一是避免步骤模糊,仅写“开展实验”“进行调研”,不明确“实验设计、样本量、方法”,如“采集土壤样本”应改为“采集3个区域150份土壤样本,每份样本重复检测3次”。二是避免周期不合理,农业科学实验周期不可过短,如“1个月完成田间试验”,这种写法忽略作物生长周期,需匹配领域实际,如水稻田间试验需1个生长周期,约3至5个月。三是避免方法错配,如农业科学研究“机理”却仅做“描述性统计”,需确保“方法能解决对应问题”,如“机理研究需用控制变量实验”。四是避免资源不匹配,如提及“使用某高端设备”却未说明“设备来源”,如无自有设备且未提及合作平台,或“调研全国数据”却无“全国调研资源”,需确保“方法与现有资源匹配”。
综上,可行的技术路线=“目标拆解清晰+方法科学量化+流程可视化+风险有预案”。
(记者 杨云锋 审核 文启华 编辑 李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