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长大要闻 >> 正文
长大要闻

本网评论 | 以使命为炬,照亮长大人的奋进征程

发布时间:2025-09-23 作者: 浏览次数:

     

□本网评论员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种力量,能穿越时空,指引方向;在时代征程上,总有一种光芒,能凝聚人心,催人奋进。这种力量与光芒,源于一个深沉而崇高的词汇——使命。

新学期伊始,在校领导工作研讨会和新学期工作部署会上,党委书记王建平强调,学校正处于冲刺“双一流”的关键时期,必须不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校长刘勇胜提出要增强使命文化建设,以一流大学文化建设赋能高水平大学发展。使命,不仅是对全体师生的精神召唤,更是在时代浪潮中锚定长大人坐标的精神航标。

使命,是中华民族深厚历史文化的重要内核。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传统士人精神,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价值追求;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蕴含着强烈的使命意识。

使命,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价值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要求,“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共同构成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担当。

时代赋予使命,责任召唤担当。使命与责任、使命与担当,都是一种相伴相生的自觉意识,更是一种与能力本领相辅相成的思想动因。这种承古开今的使命观,既体现了文化自信的历史延续,更彰显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对长江大学而言,使命既是历史基因的赓续,更是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的生动实践。

使命,是长大人于历史坐标中的自觉定位。长江大学是一所有着光荣历史传统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大学。回望历史,师范教育在抗日救亡的烽火岁月中坚守教育救国理想;石油教育起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辗转南北,一路续写着能源报国的壮美诗篇;医学教育一代又一代师生勠力同心、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接续奋战在“兴医强国”的主战场;农学教育在“助力农业现代化”的号召中应运而生,为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端稳“中国饭碗”持续贡献智慧与力量。

使命,是国家所需与长大所能的深切交融。当前学校提出的“聚焦能源和粮食‘两个安全’,着力教育和医疗‘两个民生’,融入长江大保护和碳达峰碳中和‘两个战略’”发展思路,正是这种交融的集中体现。在能源安全领域,学校石油学科团队突破油气勘探开采关键技术,助力国家深海深地探测战略;在粮食安全方面,农学部选育的水稻、小麦、油菜等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千万亩;在师范教育和医疗民生领域,师范与医学学科持续为基层输送优质人才。这种教育为国家、社会、人民服务的办学理念,正是使命的时代表达。

使命,是师生践行长大精神的真实注脚。“求实、进取、创业、报国”的长大精神,正是使命在不同时代的浓缩与升华。求实,体现在科研人员“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执着,如石油学科30年斩获17项国家奖;进取,体现在青年学子“敢为人先”的勇气,如学生团队连续3年在“挑战杯”国赛中斩获特等奖;创业,体现在校友企业“从无到有”的突破,如校友创办的贝肯能源、新锐股份等油气技术服务公司已成长为行业标杆;报国,体现在师生校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如杰出校友邓运华院士带领团队发现了7个大油田、17个中型油田、27亿方地质储量。这些平凡而坚实的努力,正是长大精神在使命引领下的生动实践。

使命如炬,重任千钧。站在决胜“双一流”的历史当口,长江大学师生手中的使命火炬愈发璀璨,“使命”已内化为长大精神的显著标识,并逐渐凝聚成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使命文化”,必将为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注入不竭的精神力量。每一位长大人务必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科研攻关中勇攀高峰,在教书育人中深耕细作,在社会服务中彰显作为。唯有如此,才能让使命火炬照亮一所特色高水平大学服务国家战略、贡献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让我们以使命为炬,凝聚起无比的信心与磅礴的力量,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共同奋进在建设一流学科和特色高水平大学的新征程上,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贡献无愧于时代的长大力量。

(审核 文启华 编辑 杨云锋)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