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长大要闻 >> 正文
长大要闻

中国教育报:当好青春引路人——长江大学全力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

发布时间:2020-10-14 作者: 浏览次数: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命题。

“我是谁、我在哪、我能做什么”,是大学生青春迷茫之问。

“新时代命题”如何作答?“青春迷茫之问”如何回复?

长江大学结合“课程思政”找答案,走出了铿锵足音。

细绘路线图  加速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如何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让思政之“盐”入教育之“汤”?

2018年10月10日,长江大学校党委常委会通过并印发了《关于推进“五个思政”改革创新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指出推进“五个思政”改革创新,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是高校重要政治任务和战略性基础工程,并明确提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学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的路线图。

2019年4月9日晚,作为聚焦发力“课程思政”的举措之一,学校大型思政公选课“生命长江”正式开讲,成为继华中科技大学的“深度中国”、湖北经济学院的“当代中国”网红思政公选课之后的又一特色思政公选课。

2019年秋季新学期起,“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在长江大学由原来的“星星之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势”。各学院专业课程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环节、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资源分配等方面制定试点方案,编写教学指南,依托课程特点,用心设计教学环节施教育人。

2019年12月6日,长江大学研究生院正式启动2019年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申报工作。2020年1月6日,经个人申报、学院推荐、专家评审和网上公示,确定“高等混凝土结构理论”等8门课程为长江大学2019年“课程思政”一般建设项目,“机电控制工程”等4门课程为培育建设项目。

“项目建设周期为一年,学校还为每个项目划拨经费,一般项目一万元,培育项目0.8万元。”研究生院负责人介绍,学校对项目建设实行动态管理,建设过程中不仅聘请专家对项目进行思政指导,组织研究生教育督导随堂听课,并开展中期项目检查,建设后期组织专家进行结题验收。

…………

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在这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长跑中,学校没有局外人。在浓郁的育人氛围中,一些生长、变化也在不知不觉地发生。

做好领路人  全力引导学生寻找“青春答案”

“我是谁?我能做什么?”——

面对广大青年学子的“青春之问”,长江大学通过专业课源源不断输送答案,让学生们的大脑渐渐丰盈、充实起来,并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在“发展经济学专题”授课中,谭露副教授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创造的成果,以及特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背后对中国乃至世界未来发展的意义。学生高适说:“以前很迷茫,不知道学经济管理有什么用,现在通过这个专业窗口,看到了国家的经济发展,看到了那些思想独立、心怀家国的经济学者,豁然开朗。”

学农大学生专业思想不牢?邹华文教授一直坚持全面融入思政元素,让课堂充满营养,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粮食安全等,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展示我国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学生们都反映,上邹老师的“植物生理学”简直是一种享受,也更明白了“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物理教学枯燥无味?物电学院副教授张静在讲授知识点时,充分采用信息化教学+课堂讨论、小组讨论+论辩、文献研读与分享、角色扮演等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积极寻找“思政”融入点,促使学生在专业成才的同时,达到精神成长的教育目标,不断培养德才兼优的高素质人才。

“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教授徐大海说,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多年以后可能会过时,可能会遗忘,但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是学生一生的财富,会让他们终生难忘。

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履行育人职责,所有课堂都充分让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在长江大学校园内,老师教得津津有味、学生学得兴味盎然,各个专业课堂越发长精神、活起来。

化工学院李赓博士在“新型反应器设计”课程中提到,中国的工业只用了70年时间就赶上了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建成了全球更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不论是高铁,还是航空领域,我国在全球都有引以为豪的项目……“特别有趣,在感受科技魅力的同时,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学生原堃说。

何谓大学?为何上大学?大学中何为?以“三何”导入,医学部余万桂教授结合新冠疫情开始了她的线上教学第一课,生命、生理、生活——“三生行,理有同”是她对学生的殷切期望。

在“现代医学影像学进展”课程中,黄劲柏教授结合他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诊断研究的新进展,与学生探讨着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和临床服务问题。

医学部第二临床医学院眼科学教研室主任王金华教授,在隔离病房完成了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工作,回到隔离居住的酒店,如约和学生相聚在网络课堂中。“老师加油!”“老师保重身体,以后我也要成为您这样的人”……看着一条条留言,王金华在屏幕前流下了欣慰的泪水。

育人,先育心,学生的真实感悟,体现了学校的课程思政成效。

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学生郭建宏说:“课堂上,我每每沉浸在精彩的视频和频繁的师生互动中,老师讲述的那些故事,让我深刻领略了石油物探精神,提升了精神境界。”

“网上教学,效果也很棒!”城建学院学生李明由衷感叹道,“在疫情影响下,我国开启了全国范围的网上教学,这在世界教育史上都堪称奇迹;同时,国家还针对湖北疫情重灾区开设了‘长江雨课堂’专门教学通道,推出了爱心流量包,这一切都只有依靠中国特有的制度优势和行政效率才可能实现!”

外国语学院利用多语种学科优势,让战“疫”的时代精神和爱国情感在“云端”自然流淌。滚动在屏幕上的一条条留言记录了学生对中西文化的不同理解,更流露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自信。

“学生在哪里,课程就跟到哪里”“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这是长江大学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始终遵循的不变原则。

激扬爱国志  培养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激扬青春!搏击未来!”——

在长江大学,“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实践,不断提升着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成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抓手。

在“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课上,叶云老师利用“雨课堂+腾讯会议”授课方式,针对疫情造成的餐饮、旅游等行业损失严重的现象抛出了“管理会计可以发挥哪些作用”的问题,学生们通过弹幕纷纷回应。“课上数度哽咽,没想到原本枯燥的专业课,竟让我们热血沸腾,恨不能马上学成,为祖国贡献力量。”课后,学生们感慨道。

地球科学学院学生李琳静说:“石油地质,大有乾坤。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感受到了行业前辈为祖国献身的家国情怀,愿常听老师教诲,学有所成。”

经管学院学生张雪说:“老师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拳拳的爱国赤心,激励着我自觉珍惜韶华、脚踏实地学好专业基本功,做一个和老师一样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的人。”

产业经济学院学生胡依杨说:“每次下课时,我都觉得意犹未尽。专业知识学到了,更学会了感恩,也感受到了祖国强大的凝聚力。老师告诉我,新时代需要‘90后’的你们去建设、去守护,听到这里我不禁红了眼圈。”

桑昊是计算机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他第一时间报名加入到社区疫情防控队伍中。他说:“虽不能像医护人员一样冲在最前线,但我可以尽自己的力量守护家乡。”

石油专业研究生孟宇飞在导师廖锐全的鼓励下,选择到偏远的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实习。他在微博中写道:“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次新疆的学习之旅让他对书本上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特别是发轫于黑油山“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开拓精神,和一代代石油人爱国奉献、艰苦创业的石油精神深深感染了他,对于他今后的人生将起到深远影响。

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机械学院张云华、竺正海、王新宇等院领导及老师以身作则,主动请缨加入防控工作;学生陈兴旺、杨顺时、孙焕等40多名学生紧随其后参与家乡疫情防控。用行动感染行动,学生们的爱国情怀被激发,人间大爱被书写。

土木工程系学生刘宇浩在老师的感召下,从今年2月开始在社区做志愿者,展现了“00后”的担当和作为。

…………

全面落实“课程思政”,帮助学生们把信仰写进选择,让他们以更加阳光积极的心态融入社会,更加自觉投身社会实践、顺利成长成才,是长江大学对学生们的殷殷期待,也是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历史使命。

“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在“课程思政”的潜移默化下,越来越多长大学子正汇入这伟大的生动实践中。(康群 沈微)

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0-10/14/content_585414.htm?div=-1

新闻排行榜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