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长大要闻 >> 正文
长大要闻

长江讲坛第42讲:李阳院士剖析“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

发布时间:2019-12-11 作者: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学生记者 卫泂钒/文 记者 徐健剑 学生记者 卢小雨 高雨凌/摄)12月10日上午,武汉校区石油科技大楼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阳莅临长江讲坛,同满座师生分享了“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研究进展与认识。

“作为973计划的重要研究成果,国家对于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非常关注,在重大专项平台上也持续给予支持。”李阳院士着重说明,在“这项目的研究成果里也有我们长江大学的参与和贡献,尤其是石油工程学院。”

1EAF0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是怎样成为石油行业的新目标的呢?李阳院士从“碳酸盐岩型”与“缝洞型”两个方面做了相关阐述。作为油气藏的主要岩石类型,碳酸盐岩型油藏的储量可以占到全球油气储量的百分之五十以上,李阳院士用“个头儿大”和“产量高”来形容它。而“缝洞型油藏”是油气开发面临的新型油藏,为了让大家能更清楚地了解它的难度之大,李阳院士以塔河油田为例,揭开了缝洞型油藏的三层面纱——“描述精度低” “产量递减快”与“采收率低”。

我们如何才能啃下这块硬骨头?李阳院士表示应当从理论出发。面对有着独立压力和水动力系统的缝、洞连通体,研究人员们采用了三维地质建模的技术来进行具体分析。“径流岩溶带形成了包括厅堂洞、干流洞、支流洞和末梢洞在内的地下河体系。”李阳院士从成因结构模式入手,逐类进行讲解:“我们看过的《智取威虎山》中座山雕的岩溶洞应该就是厅堂洞,它的特征就是规模大。”在李阳院士通俗易懂的解释下,师生们也对这些基础模式及理论有了初步的了解。

166B1

“缝洞储集体识别与预测技术” “分类分级、严溶相控、多累融合地质建模方法” “流体流动机理及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多项研究成果与应用的提出也引出了李阳院士对于碳酸盐岩开发研究的重要认识——本质的科学理解、有效的技术发展以及对经济发展的有利之处。

关于缝洞型油藏研究未来方向上的技术攻关与展望,李阳院士指出“研究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也号召大家参与到海相碳酸盐岩开发方面的工作,为祖国的能源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讲座最后,各院系的师生对于碳酸盐岩油藏开采技术、地质模型建立以及石油类学生培养和就业等问题向李阳院士进行咨询和求教,现场气氛热烈。

讲座结束后,学生代表向李阳院士敬献鲜花,校长冯征代表学校向李阳院士赠与了“长江讲坛”杯。

参加本次长江讲坛的有武汉校区领导,科技处和武汉校区四院一中心的部分领导、老师和同学。讲座由副校长张玉清主持。


李阳,1958年10月生,山东东平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地质专业,后获得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质专业硕士和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油气藏开发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工作。曾任胜利油田总地质师、总经理、中国石化油田事业部主任等职。现任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国家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技术副总师、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SPE中国南方分部主席。

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主要致力于老油田提高采收率研究工作,提出了“分隔控油”剩余油富集规律认识,创建了以油藏地球物理及大幅度提高采收率为核心的高含水油田稳产技术,为我国东部原油持续稳产做出了突出贡献。进入21世纪后,作为两期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开展了超深层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采及提高采收率研究工作,揭示了自由流-渗流耦合的流体流动规律,建立了超深层缝洞储集体识别与建模、数模方法,为此类油气藏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曾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孙越崎能源大奖” “何梁何利产业创新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56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件。

(编辑 李胜杰)

新闻排行榜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