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记者 刘健)6月5日,从农学院传来消息,由马国辉研究员主持,我校、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超级杂交稻抗逆稳产节氮高效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成功突破了多项超级杂交稻在平原栽培的关键技术,有力地促进了超级杂交稻的健康发展和水稻总产的稳步增加。该项成果被以谢华安院士为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认定为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针对超级杂交稻生产上氮肥用量大、秆高易倒伏、不同生产、生态条件下产量差距大和花期易遭遇高温危害等技术难题,课题组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就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超级杂交稻产量差距、高温热害、节氮高效和抗倒伏等进行了研究。探明了光辐射利用率是造成超级杂交稻产量差距的主要原因,高氮肥会造成太阳辐射利用率的降低等原理以及高温危害下超级杂交水稻受害的特征参数。集成了物化调控技术,创立了以“品种高效、增苗减氮、肥料缓控、以水调肥、氮肥后移”为核心的超级杂交稻节氮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从2010年—2013年,该成果连续4年在南方稻区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3058.9万亩,累计新增稻谷86160.6万公斤,节约成本75229.9万元,新增产值约28.89亿元,生产过程中减少氮磷等营养排放20%以上,氮肥利用率提高10%以上,且节氮能节约生产能源10%以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该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有力地促进了超级杂交稻的健康发展和水稻总产的稳步增加。
据该课题组成员、农学院教授田小海介绍: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超级杂交稻育种攻关研究,现已成功突破亩产900公斤大关。但该研究取得的产量突破,多在生态条件较好的山丘区完成,而我国水稻主产区在平原,由于平原和山地相比光照少、昼夜温差小、病虫害多,其超级稻平均亩产一直以来与山区相比有相当差距。该研究解决了超级杂交稻在平原栽培种的重大关键问题,平均亩产有了大幅提高。
(编辑 胡红霞)